雨季野菇盛產!誤食毒蕈恐喪命 專家:勿輕信辨識App

分享:

近日連續降雨加上高濕度環境,全台各地野生蕈類異常茂盛,從高雄市鳳山區中央分隔島的白色菇類,到屏東地區民眾發現的野生木耳,引發民眾關注。

從1986年至2024年間,在台灣誤食有毒蕈類導致的中毒事件,占所有植物及蕈類中毒案例的8%至9%。(圖/臺北榮總)

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楊振昌教授兼部主任指出,根據臺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統計,從1986年至2024年間,在台灣誤食有毒蕈類導致的中毒事件,占所有植物及蕈類中毒案例的8%至9%。這些中毒案例主要集中在每年五月至九月的雨季期間。

衛生福利部暨臺北榮總臨床毒藥物諮詢中心李凱如護理師兼專責諮詢師表示,台北、台中、南投、高雄及花蓮等地區的蕈類中毒案例較為頻繁,這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提供的年累積雨量中位數分佈結果相符。

其中最常見的中毒原因是民眾自行在野外採摘,並將毒蕈誤認為可食用品種,特別是外觀與食用菇類相似的綠褶菇。

民眾自行在野外採摘恐將毒蕈誤認為可食用品種,特別是外觀與食用菇類相似的綠褶菇。(圖/臺北榮總)

專家強調,台灣已知的毒蕈種類超過六十種,坊間流傳的毒蕈辨識方法,如「顏色鮮艷者為毒蕈」、「具有菌托或無蟲蛀者有毒」、「接觸銀器會變黑」等說法皆缺乏科學依據。

即便近年來出現許多植物與蕈類辨識App,結合人工智慧與群眾資料庫進行即時判讀,但受限於照片角度、光線條件、菇體生長階段等因素,仍可能產生誤判。

民眾自行在野外採摘恐將毒蕈誤認為可食用品種,特別是外觀與食用菇類相似的綠褶菇。(圖/臺北榮總)

楊振昌指出,即使是專家也需要依據完整的型態學特徵與分子鑑定資料,才能準確判定蕈類的種類與毒性。他呼籲民眾切勿因好奇或誤信外觀,擅自採摘、烹調或食用來源不明的蕈類,以免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健康危害。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