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進入新階段!陸聯手多國科學家要點亮「聚變能源第一盞燈」

分享:

11月24日大陸中國科學院「燃燒等離子體國際科學計畫」正式啟動,並面向國際聚變界首次發布BEST(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研究計畫。來自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的聚變科學家齊聚大陸安徽合肥,共同簽署《合肥聚變宣言》。

十多個國家的聚變科學家共同簽署《合肥聚變宣言》。(圖/翻攝微信公眾號「央視軍事」

《人民日報》25日報導,今年以來,大陸「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徐國盛表示,成功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再次刷新世界紀錄,大陸「人造太陽」包含超過200多項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

根據研究計畫,BEST裝置預計2027年底建成後,將進行氘氚燃燒等離子體實驗研究,驗證其長脈衝穩態運行能力,力求聚變功率達到20兆瓦至200兆瓦,實現產出能量大於消耗能量,演示聚變能發電。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解釋,「我們將要進入燃燒等離子體的新階段」,這是聚變工程研究的關鍵,意味著核聚變像「火焰」一樣,由反應本身產生的熱量來維持,是未來持續發電的基礎。

BEST建設現場。(圖/翻攝微信公眾號「央視軍事」

BEST裝置採用緊湊型高場技術路線,通過製造更強的磁場,在更小的空間內更有效地約束和壓縮等離子體,從而用更小的體積實現更高的聚變功率。BEST裝置建設主體單位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表示,「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實現了雙向奔赴」。

統計顯示,合肥市已集聚近60家聚變能源企業,從上游超導線材企業夸夫超導,到中游主機設備製造企業曦合超導、聚能電物理,再到下游設計運營企業聚變新能,聚變產業聯合會聯結起200餘家會員企業,覆蓋超導材料、磁體系統等十大環節。

宋雲濤給出明確時間表,「十五五」時期將是大陸聚變能源發展的關鍵階段,BEST裝置建成之後將開展燃燒等離子體物理實驗,盡早演示聚變能發電,點亮「聚變能源第一盞燈」。

位於合肥科學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等大科學裝置,已成為國際聚變研究的重要平台。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與全球50多個國家的120多家科研機構建立穩定合作,中法、中俄、中美等多個聯合中心也陸續建成運行。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