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倫訪陸行程過半 值得關注的6個問題

分享:
0:00
volume_up

文/香港01

7月8日,葉倫訪陸第三天。行程過半,葉倫已與中方舉行了系列會見。在葉倫開啟訪陸行程後,首先代表中方進行回應的是財政部。7日,中方表態說,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貿易戰、「脫鈎斷鏈」沒有贏家。在7日下午與中方的會見中,葉倫也表達了相同的態度:美方不尋求「脫鈎斷鏈」。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6日搭機抵達北京。(圖/美聯社)

中美經貿關係如何健康發展,又該如何為實現互利共贏,創造良好環境?央視旗下自媒體《玉淵譚天》找到了一位近期一直在關注葉倫行程的專家,李成威。他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全球風險治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從合作化解風險的角度,他分享了自己對中美交往的認識。

譚主: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此行訪華,《玉淵譚天》發布的一個細節引發了廣泛的熱議:大陸財政部官員在接機時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有人評論道,下雨天只看腳下可能是一路泥濘,抬頭看天空可能是彩虹。這也體現了許多人對這次訪問的關注。想先請您從專業角度解釋一下,中美本次系列會見的背景。

李成威:財長在美國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美國的內閣官員里排序緊挨國務卿,在美國這麼多經貿官員中,第一位訪陸的是財長葉倫,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美國確實非常重視中美經貿關係。

本次訪問,中方由財政部負責接待。實際上,美國的財政部跟我們的財政部在職能上有差別。最重要的差別是,美國財政部除了管理其國內的財政預算收支事務之外,更多地承擔全球經貿事務管理的職能,包括國際金融監管等,服務於美國在全球的風險管控。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的對外經貿關係、美債還有很多的金融監管事務,都屬於財政部管理,它的職能非常廣。

美國財政部更多把眼光放在全球,這也意味着,美國財政部需要強化與大陸的溝通交流,應對全球問題。隨着全球交往的增加,大陸的財政部門正在以大國財政視野,進一步強化全球事務的職能。

葉倫搭專機抵達北京,機場天空出現彩虹。(圖/美聯社)

譚主:中方在7日提到,中美經濟利益緊密交融,互利共贏是中美經濟關係的本質,貿易戰、「脫鈎斷鏈」沒有贏家。您如何看待中方表態?您又如何評價美方的回應?

李成威:中方表明的立場是一貫的,這次強調,就是要給葉倫聽的。

葉倫7日下午在會見中也提到,美方不尋求「脫鈎斷鏈」,尋求美中經濟互利雙贏。這表達了她的態度。耶倫來訪的目的肯定也是來尋求一個公約數。之前葉倫也強調了很多次,「脫鈎」對美國沒有好處。現在重申,也是在與中方的表態呼應。

不過就在這兩天,也有外媒在炒作「中國使用非市場工具」。而實際上,這個說法的邏輯並不成立。

美國自身以國家安全為藉口,出台了對外投資審查相關法案,並強化對國內產業的補貼力度。美國自詡市場經濟,卻是破壞市場經濟的先行者。所有國家根據自身經濟發展要求,都有產業安全等各個方面的國家安全問題,自然也有基於捍衛國家利益的具體行動。美國的指責沒有道理。

譚主:葉倫7日見了美國在華企業的代表。在葉倫啟程訪華的時候,許多美國企業家都在呼籲中美合作。葉倫這次訪問需要如何給美國企業家們釋放信心?

李成威:企業最想看到的是投資和發展環境的穩定,有穩定的預期,他們最擔心的就是不確定性。美國要給自己的企業信心,就不能再惡化中美關係。根據最新數據,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的大背景下,2022年進入大陸的外國直接投資增加了5%,達到1890億美元,這是大陸提供的確定性。實際上,葉倫來訪是比較高級別的經貿官員的訪問,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釋放:中美兩國溝通的渠道是暢通的,中美是有意願管控風險、管控分歧、試圖穩定兩國經貿關係的。這恰恰是穩定企業預期的重要基礎。

大陸總理李強7日下午會見葉倫。(圖/新華社)

譚主:我們注意到,一些美國媒體在討論葉倫訪華時說到了美國自身的經濟問題,您認為美國目前還存在哪些迫切的經濟問題?

李成威:當前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各種矛盾交織,需要考慮幾個方面風險的權衡問題,特別是經濟增長和債務壓力、通貨膨脹之間的權衡,美國現在處於想要兼顧的狀態。美國想通過加息控制通脹,但這又會影響經濟。與此同時,美西方主要經濟體處在高通脹、低增長的狀態當中。所以美國國內的政策空間會越來越小,處於一個走鋼絲的狀態,如果某項政策處理不好,就可能會導致風險失控、失衡,給美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災難,並最終通過其強大的風險外溢效應導致全球風險加速放大。

解決這些迫切的經濟問題,需要與大陸的合作。

貿易摩擦之前,中美兩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實際上還是挺密切的。隨着這幾年美國的行動,雙邊經貿關係受到影響。而大陸跟其他經濟體如東盟、拉美和歐盟的經貿關係,卻在悄然增長。當前全球風險增大,挑戰不斷增加,出現包括氣候變化、債務危機、地緣政治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很多跟美國有關,但又很快「反噬」美國,這就是所謂的風險「飛去來器」效應,即給別人帶來的風險,遲早會影響到自己。特別是因為美國是在全球獲取配置資源和獲取利益,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對美國來講影響相對較大。所以美國在很多領域還是需要跟大陸一起,進行全球風險的治理。

譚主:很多人對葉倫的印象是,她是拜登政府中的一位經濟學家。之前美國炒作對陸「脫鈎」,葉倫明確表示對陸「脫鈎」是災難。葉倫為什麼會用「災難」來形容「脫鈎」?「脫鈎」會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什麼?

李成威:葉倫在美國擔任過多個重要職務,現在作為財長,自然深知貿易和投資在美中關係中有很重要的決定性意義,隨着這幾年兩國出現貿易摩擦等問題,兩國的經貿關係面臨考驗。

當初美國打貿易戰的理由,是說跟大陸的貿易逆差大,大陸佔了便宜。但其實美國的企業處於「微笑曲線」的高端,也就是產業鏈前端,以研發型企業為主。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講,美國因此是通過全球經濟循環,從貿易逆差中獲得了更多的利益。但如果中美真的「脫鈎」,經濟循環無法流動,那麼高端產業,包括金融、服務、技術等方面,美國的獲利空間就會縮小。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貿易量的這個角度來看「脫鈎」,更多的是在全球經濟循環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損失。

「脫鈎」還會對美元的循環造成重要影響,進而對美國造成反噬。所以美國會覺得「脫鈎」不僅對世界是災難,實際更多的對美國自己也是災難。

中美貿易戰自川普至拜登政府已長達五年,美國內部經濟壓力日增。(圖/美聯社)

譚主:現在中美貿易戰已經進行了五年。五年之前美國的重要目標是製造業回流。但是我們注意到,其實在疫情之前,美國製造業PMI就已經跌到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李成威:製造業回流不是那麼簡單的,除了要有技術以外,還要有產業體系的支撐,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天形成的,裡面包含產業鏈的問題、熟練勞動力的問題。我們看到,雖然美國做過一些嘗試,比如運用產業補貼政策,比如出台晶片法案等。這些政策措施可能短期內會有一些作用,但是,真正的回流不是那麼容易的。

個人認為,美國發動「貿易戰」最大的問題就是方向搞反了,把美國在全球經濟循環的基礎給破壞了,把美國高端產業鏈的優勢給破壞了。美國一方面限制大陸的出口,另一方面又對大陸進行技術封鎖,這實際是破壞美國的全球經濟循環,是「自斷後路」。這個影響對美國來講確實是災難性的。所以,美國要做的,更應該是通過合作降低風險,而不是給自己徒增風險。

延伸閱讀: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