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從觀光到生活 台東用「慢」寫下永續藍圖

分享:

投稿者:林承彥(台東返鄉青年)

筆者作為台東人,多年觀察下來發現,過往我們在觀光產業這件事上,常常是「熱鬧一下、冷清很久」。夏天人擠人,冬天門可羅雀;有些商家過了暑假就乾脆拉鐵門休息,因為「沒人來」。身為一個在外漂過、最後選擇回到台東生活的人,我很能體會這種淡旺季的斷裂感,不只是對觀光業者來說很折磨,對整體城市的穩定發展也很傷。

台東用「慢經濟」與有感治理,打造一座讓人願意留下、安心生活的永續城市。(圖/饒慶鈴臉書)
台東用「慢經濟」與有感治理,打造一座讓人願意留下、安心生活的永續城市。(圖/饒慶鈴臉書)

不過這幾年回到台東生活,能感覺到一些事情正慢慢改變。市集、音樂節不再只是為了人潮辦活動,而是開始重視人與土地的連結。像找阿妹、A-LIN來開唱,不只是因為他們紅,而是因為他們「屬於這裡」。

農業、品牌也不像以前追求爆紅,而是穩穩走、慢慢長,開始有自己的節奏與回頭客。生活步調沒變快,但更扎實了。你會感覺到,有人正在這裡認真生活,這座城市,也正在學著怎麼把人留住。

這樣的做法,也讓台東慢慢擺脫了「觀光=爆量人潮」的舊模式,開始創造出更長期、更穩定的經濟動能。像我們自己做品牌,也會感受到,有越來越多客人是回訪的、是特地來找我們聊天買東西的,這種黏著度,是只靠人潮是做不到的。

而且縣府不是只有把觀光搞起來就好。我自己特別有感的是這幾年社福政策的升級。醫療資源有逐步補起來,小孩的托育資源、老人共餐、社區照顧據點等等,也不是說做得完美,但你會感覺到真的有在補、有人在管、有人在聽。

有次在工作坊聽到饒縣長說:「讓人留下來,是比讓人來玩更困難的事。」這句話我很認同。觀光只是進來的第一步,要讓人願意住下來、安心生活,需要的是一整套的支持系統,而我看到的是,這幾年台東有意識地在打造這個系統。

永續,不是只有環保,不是只有低碳建設。對我來說,永續是「這裡是不是還有人想住,是不是還有人可以好好活」。台東現在走的慢經濟與生活治理路線,可能不是最熱鬧的、不是最快賺錢的,但它真的很「台東」,有自己的節奏,有人情的溫度,有對土地的敬重。希望這一切都能夠越做越好,其他縣市也可以好好思考永續的意義。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