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北方的海上火山島「基隆嶼」,自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封島進入休養期,為島嶼生態與自然環境提供喘息空間。這座由火山岩構成的島嶼,擁有壯麗的地質景觀與豐富的生態資源,吸引無數遊客在開放季節(每年4月至10月)前來探索。

基隆嶼的主要地質特徵為石英角閃石,島上的灰色岩石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展現出晶瑩的礦物結晶之美。島嶼的植被多由海鳥「帶來」,牠們在礁石間棲息並排便,意外成為播種者,使島嶼覆滿綠意。此外,島嶼周邊的礁岩成為海鳥的樂園,白色的鳥糞覆蓋礁石,象徵著旺盛的生態活動。
基隆嶼的自然奇觀不僅限於地面,海底也蘊藏著壯觀的景象。朝向基隆港的一側,海底有一道名為「基隆海檻」的山脊,因海水流動造成的落差呈現出平靜與波濤洶湧的分界景觀。此外,島嶼的西側有「跳石海岸」,圓潤的礫石因長年海浪拍擊而形成,傳說昔日居民需跳石而行才能通行。
另一側面向太平洋的峭壁與海蝕洞,則因東北季風與強浪侵蝕形成,早年曾作為海盜與走私船的藏身處,如今成為熱門的自然景點。其中,東北面的「巨象長鼻岩」因形似巨象探海,成為遊客爭相打卡的地標。
基隆嶼山頂高182公尺,步道坡度陡峭,部分路段接近45度。登頂後,遊客可一覽太平洋與基隆港的壯麗景色,並瞻仰昔日為補足野柳燈塔射程而建的黑白相間燈塔。每逢春夏,島上的花卉盛開,海桐花、百合與金花石蒜相繼綻放,為島嶼增添色彩。
今年,基隆嶼新增了以漂流木打造的環保藝術裝置,將海洋廢棄物轉化為創作素材,傳遞海洋保育與永續理念。基隆市政府表示,基隆嶼被譽為穩固台灣航向的「木樁」,目前正進行休養,待明年春季重新開放後,歡迎遊客親身感受火山地質與生態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