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政府推動南區資源回收廠BOT案,引發反對聲浪,中天節目《民間特偵組》訪問當地居民,有人認為,市府以經濟利益為優先,忽視居民的健康,且公聽會流於形式,議員也質疑市府在個別文件表述的年度可處理廢棄物量意思不同,實在矛盾。
南區資源回收廠為高雄單日垃圾處理量最高的廠區,不過由於其已營運超過20年,使用效能逐年降低,政府打算以BOT模式推動重建計畫,不過卻掀起地方反對聲浪,認為公辦公營才能監督廠商。
中天節目《民間特偵組》前往南區資源回收廠附近訪問,其中一位女居民表示,空氣中聞到有塑膠燃燒的氣味,且長期暴露在這異味的環境中已成日常。她指出,附近居民並不反對市府原址重建,只是要求資源回收廠能由市府管理,而非民營化。
居民認為,政府選擇BOT模式會使廠商為了營利,將利潤視為第一考量,優先處理高價的廢棄物,增加焚燒量,進一步加重空汙問題。她還控訴,政府為了吸引廠商投標,承諾焚燒量不足時,會以政府資金補貼,「你們吃肉,我們啃骨頭已經很委屈了,你現在缺血,我們還要抽血給你,很離譜」,居民感到憤怒。
一名參與抗議的居民強調,民主價值遭踐踏,「當初民進黨是一步一腳印建立民主,如今卻為利益踐踏民意」。該名居民還指出,健康問題不僅影響當地,更關乎全台憲政民主的根基。
醫師蘇偉碩表示,太多的研究報告皆證實,焚化爐排放的汙染物造成空汙,與人類癌症的發生有密切關聯,賴清德總統曾說過要健康台灣,若陳其邁市長硬推動南區資源回收廠BOT重建案,就像是打臉了賴總統的「健康台灣」。
根據高雄市政府的說法,高雄南區焚化爐BOT案年處理量上限為42萬公噸。不過,市議員陳麗娜質疑,市府在招商文件中寫下,新廠營運期間之每年保證可處理廢棄物量為42萬公噸,並未說明是起跳還是天花板,批評其「設計量」與「保證量」在不同文件中表述矛盾。
市議員李順進說,針對南區資源回收廠,本來就有編列7、8億的整改經費,但市府卻不使用。他認為,應以修繕現有設備為優先,避免倉促招商導致更多問題。另有專家建議,回收廠應遷至偏遠地區,以降低對居民健康的直接威脅,並重新檢討整體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