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朱家瑜指出,台灣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其中若症狀持續超過6週,就屬於慢性蕁麻疹。這類疾病並非單純過敏反應,而是與自體免疫失調有關,症狀包括「紅、腫、癢」,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就有個案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三度被送進急診室。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朱家瑜表示,慢性蕁麻疹主要由自體免疫失調導致,其中六成病患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類型。患者長期需忍受「紅、腫、癢」症狀的折磨,包括風疹塊與血管性水腫等。若未及時控制,不僅會干擾睡眠,還會影響生活及工作品質。
一名在市調公司擔任管理職的患者,曾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出現呼吸困難症狀,三度緊急送醫治療。朱家瑜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好發於20至40歲族群,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2倍,台灣約有20至25萬名患者。患者發病是因免疫細胞過度活化而釋放組織胺所致。
朱家瑜解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症狀可能突然出現,幾小時後又消失,有些患者在就診前還有病灶,但進入診間時症狀已消失,因此初診斷的患者可能誤以為疾病不嚴重。他強調,多數蕁麻疹患者只要積極治療,大多能獲得良好控制,但臨床上仍存在許多迷思,導致患者延誤治療或錯失治療黃金期。
許多患者錯誤認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只是過敏」,以為避免攝取容易過敏的食物就能改善。朱家瑜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源自「免疫系統失調」,即使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若連續6週都反覆出現相關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另有患者誤認「出現症狀時再用藥即可」,但實際上這屬於慢性病,可開立慢性處方箋。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說明,台灣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指引與國際標準一致,第一線以第二代抗組織胺為主;若症狀在2至4週後仍持續,則進入第二線療程,提升劑量至最多4倍。急性症狀發作時,臨床上會使用類固醇緊急控制,但頻繁使用類固醇可能導致療程延長,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穩定控制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