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元凶!醫曝:根除可降近5成風險

分享: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最常見的成因,根除該菌可降低47%胃癌發生率及39%死亡率。對此,林柏任醫師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會分泌毒素破壞胃黏膜,引發胃部發炎,進而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腸黏膜化生,最終演變成胃癌。

《完整影片請點我》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最常見的成因,根除該菌可降低47%胃癌發生率及39%死亡率。(圖/翻攝《健康我+1》畫面)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最常見的成因,根除該菌可降低47%胃癌發生率及39%死亡率。(圖/翻攝《健康我+1》畫面)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林柏任醫師受中天新聞《健康我+1》頻道訪問指出,飲食與生活習慣也是影響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加工肉品、煙燻或醃製的高鹽食物會提高胃癌風險,吸煙和飲酒同樣會增加胃癌的發生率。」此外,家族遺傳、基因突變或缺失也可能導致胃癌,但在台灣,家族遺傳性胃癌的比例僅約5-10%。

值得注意的是,胃癌患者以男性及年長者居多,而生活不規律、三餐不正常的人也屬於高風險族群。林柏任表示,某些特殊工作者一天只吃一到兩餐,其胃部常呈現紅腫發炎狀態,甚至有腸黏膜化生現象,處於胃癌高風險狀態。

胃癌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與一般消化不良混淆。林柏任解釋「有些胃癌病人會出現上腹部悶痛、脹氣或食慾不振等症狀,但這些都屬於非典型症狀,在門診中九成以上仍是消化不良或胃潰瘍患者。」

胃癌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與一般消化不良混淆。(圖/翻攝《健康我+1》畫面)
胃癌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與一般消化不良混淆。(圖/翻攝《健康我+1》畫面)

當胃癌進展至中後期,患者可能會出現更明顯的警訊。「較嚴重的症狀包括黑便、貧血、臉色蒼白、頭暈,以及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等現象。」林柏任警告,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才就醫,發現的胃癌通常已進入中後期,治療效果較不理想。

針對胃部不適症狀是否需要進行胃鏡檢查,林柏任建議,一般會先給予藥物治療兩三週,若症狀未改善,可考慮進行胃鏡檢查。若出現黑便、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慢性貧血等較典型症狀,則建議直接進行胃鏡檢查。

林柏任指出,早期發現的胃癌治癒率非常高,第零期或第一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他分享曾遇過因早期胃癌接受手術的患者,之後健康生活至八九十歲,「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