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全國性大罷免投票即將於7月26日登場,24名國民黨立委和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去留將由選民決定。在此政治氛圍緊張之際,醫師提醒民眾當心「選舉壓力症候群」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台灣選舉經常出現嚴重對立情形,加上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使民眾更容易接觸到與自己觀點相符的資訊,強化既有立場,導致對不同意見的接受度降低。
一項針對美國總統大選的最新研究顯示,政治兩極化確實影響民眾心理健康。研究團隊分析2016年近160萬名推特用戶發出的3700萬則推文,以及2020年超過300萬名用戶發出的逾4700萬則推文,發現類似精神疾患的語彙在兩次大選期間明顯增加。

楊聰財表示,「選舉壓力症候群」的常見症狀包括焦慮與易怒、情緒低落與失落感、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等生理不適,甚至可能影響人際關係。他建議民眾在討論政治議題時,應避免「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理解現實中存在許多灰色地帶。
針對選舉壓力,楊聰財建議民眾可以透過質疑絕對化言論、尋求多元資訊來源、適時暫停反思等方式來調適。特別是在被某些言論激怒時,應該先暫停,不要急著回應或下結論,同時也要學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可實際產生影響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