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急救指引曝!噎到先拍背再哈姆立克 千萬別急著送醫

分享:

2025年最新CPR指引出爐,過去有人噎到時,一般都會直接到患者背後,實施「哈姆立克法」,但專家發現,先拍背再做「哈姆立克法」(腹部快速推壓)成功率更高;家長熟知的嬰兒急救的「兩指法」,如今也不再被推薦;救護現場中,「原地急救」,讓患者恢復自發的呼吸、心跳,優於「邊送醫邊CPR」;為女性貼上AED電擊片時,也不必再脫下胸罩,避免因尷尬而耽誤救命時機。

2025年最新CPR指引指出,「原地急救」,讓患者恢復自發的呼吸、心跳,優於「邊送醫邊CPR」。(圖/資料照)
2025年最新CPR指引指出,「原地急救」,讓患者恢復自發的呼吸、心跳,優於「邊送醫邊CPR」。(圖/資料照)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許多人都學過心肺復甦術(CPR),但救命的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進。美國心臟協會(AHA)最近發布2025年最新指引,過去幾十年,教導嬰兒CPR時最經典的畫面,就是施救者用兩根手指按壓嬰兒的胸骨,但如今「兩指法」已不再被推薦。

吳昌騰指出,最新的模擬研究顯示,單手掌根法、雙拇指環抱胸廓法比傳統兩指法更容易達到足夠的按壓深度。一項前瞻性登錄研究發現,當施救者使用傳統兩指法時,其所有胸部按壓部分均不符合AHA指引要求。對於所有父母、保姆和任何會接觸到嬰兒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最需要立即更新的救命知識。

看見有人噎到、無法呼吸時,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立刻從後方環抱,準備實施「哈姆立克法」,但最新的指引改變了這個流程。吳昌騰表示,若發生嚴重哽噎,現在建議的標準程序是重複「5次背部拍擊」後,再進行「5次腹部快速推壓」的循環,原因是背部拍擊在清除異物上比腹部推壓更有效。若對象是嬰兒,則是「5次背部拍擊」,再進行「5次胸部推壓」的循環。

「快!趕快上救護車送醫!」,這是大眾對心臟驟停現場的普遍印象,但最新指引指出,對於更好的策略是在現場完成高品質的急救,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循環(ROSC),也就是自發的呼吸、心跳後,再進行轉送。吳昌騰表示,匆忙的移動路上,難以維持有品質的PCR,這項建議挑戰了「搶時間送醫」的傳統思維,強調「立即、高品質的現場處置」才是決定生死的關鍵。

2025年的新指引提出了更人性化且務實的建議,在為女性貼上AED電擊片時,可調整胸罩位置而非直接脫除。 (示意圖/水上分局提供)
2025年的新指引提出了更人性化且務實的建議,在為女性貼上AED電擊片時,可調整胸罩位置而非直接脫除。 (示意圖/水上分局提供)

生死關頭,分秒必爭,但對女性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時,一個令人意外的障礙卻常常導致猶豫,也就是暴露女性胸部而產生的社交尷尬。2025年的新指引提出了更人性化且務實的建議,在為女性貼上AED電擊片時,可調整胸罩位置而非直接脫除。

吳昌騰表示,電擊片必須直接貼在裸露的胸壁皮膚上才能發揮作用,大原則不變,但這項新建議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彈性,它承認社會心理因素是急救現場的真實障礙,並透過一個簡單的調整,鼓勵施救者能更果斷、更迅速地採取行動,同時也盡可能尊重患者。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最新急救指引曝!噎到先拍背再哈姆立克 千萬別急著送醫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