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媽來前容易緊張、焦慮?可能是「經前症狀群」作祟!醫曝緩解方法

分享:
0:00
volume_up

圖、文/uho優活健康網

【作者/陳范斯】一名32歲來台灣學習和工作的異國女性娟娟(化名),不僅要適應工作,還有文化衝擊的壓力。近期她發現只要月經來的前一週,就特別容易焦慮,且增加與他人起衝突的頻率,後來到中醫就診,發現是「經前症狀群」造成。

宜蘊中醫診所副院長廖芳儀在臉書粉絲頁提到,娟娟就診時告知,每次經前1週就會焦慮發作,有時候容易和身邊的人起衝突,同時也影響睡眠,胸部也會脹痛得很嚴重,但只要月經過後就可以緩解。

什麼是經前症候群?

經前症候群 (premenstrual syndrome)多在月經前1~2週出現,一般認為是荷爾蒙失調及腦內血清素變化,或是營養不均衡(維他命B6不足)引起,嚴重者甚至和憂鬱症有關。

經前症候群好發族群?

經前症候群好發於25~35歲間的女性,但並不是每次月經週期均會出現。若有飲食不均衡、抽菸喝酒的習慣或長期缺乏運動者,特別容易發生。此外,若本身即有憂鬱症,或是曾懷孕、流產以及親屬有類似症狀者,也是高風險族群。

經前症候群有哪些症狀?

經前症候群的症狀非常多變,且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根據情緒與生理上的變化大致如下:

  • 情緒或行為徵兆:緊張、焦慮、低落、沒來由哭泣、情緒波動大、易怒、口味改變、食慾增加、失眠、 入睡困難等。
  • 生理表現:關節或肌肉疼痛、 頭痛、疲倦、水腫導致的體重增加、腹脹、 乳房脹痛、容易長粉刺、痘痘、便秘或腹瀉等。

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不一,但多數人的症狀會在月經開始後1週內改善。 

中醫如何看經前症候群?

廖芳儀診療後發現,娟娟是很典型的「肝鬱脾虛」,所以情緒起伏不定,腸胃、睡眠也不好。在吃完第一個生理週期的中藥,情緒起伏較為穩定,胸部脹痛的感覺也消失,睡眠品質不錯。經過3個月的調理,整體狀況都改善很多。

經前症候群的食療法

中醫認為經前症候群最常見有2種體質,除了吃中藥調理之外,也有不同的食療方式:

  • 肝鬱:經前容易情緒波動大,焦慮或憂鬱,乳房易脹痛,容易失眠,容易便秘,月經不規則等。平常可以喝一些玫瑰花茶 、茉莉花茶,讓情緒紓緩。
  • 腎虛:經前容易腰痠、水腫,體重增加,月經量比較少,怕冷、不容易懷孕等。平常可以喝一些杜仲茶、桑寄生燉排骨湯,補腎滋養,緩解不舒服。

經前症候群生活小建議

由於長期缺乏運動以及營養攝取不均衡,較容易有經前症候群,廖芳儀提供以下生活建議:

  • 規律有氧運動,如慢跑、瑜伽等
  • 減少咖啡因攝取,如茶、咖啡、可樂等
  • 多吃富含維生素B食物,如糙米、核桃、芝麻等

延伸閱讀:
過40歲易累、月經不順⋯中醫私授:食補「這1味」緩解停經前不適 

廖芳儀提醒,女性朋友一輩子有平均30多年的時間要與月經為伍,有任何不適都可以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就能愉快又健康渡過每一段特別的週期。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