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藥吃錯當心癌變!醫揭7大警訊曝光

分享:

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胃癌並非突發疾病,而是經年累月形成的結果。他指出,從胃發炎到胃息肉,再到胃癌的過程,是一條「可以打斷的路」,但許多民眾因錯誤用藥反而加速了病程發展。

胃癌並非突發疾病,而是經年累月形成的結果。(圖/Photo AC)
胃癌並非突發疾病,而是經年累月形成的結果。(圖/Photo AC)

張家銘表示,胃癌的最大元凶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當感染發生後,胃黏膜會逐漸萎縮,導致胃泌素分泌上升。許多人誤以為是「火氣大」或「吃太辣」,自行服用含質子幫浦抑制劑(PPI)的胃藥,反而使胃酸分泌減少,造成惡性循環。

醫師進一步解釋,長期服用胃藥會抑制胃酸、刺激胃泌素升高,導致胃壁產生不必要的細胞增生,可能演變成息肉,最終走向癌變。他特別點出七大胃癌危險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黏膜萎縮與腸上皮化生、長期高胃泌素、長期使用PPI、胃息肉、家族史與遺傳,以及抽菸、喝酒、重鹹飲食習慣。

長期服用胃藥會抑制胃酸、刺激胃泌素升高,導致胃壁產生不必要的細胞增生,可能演變成息肉,最終走向癌變。(圖/Photo AC)
長期服用胃藥會抑制胃酸、刺激胃泌素升高,導致胃壁產生不必要的細胞增生,可能演變成息肉,最終走向癌變。(圖/Photo AC)

針對胃癌預防,張家銘提供「早查菌、慎用藥、吃得清淡、胃鏡定期、訊號別忽略」的口訣。他建議20歲以上民眾應檢查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服用胃藥需經醫師評估,並建議減少高鹽與醃漬食品攝入,多食用富含抗氧化物的蔬菜,同時戒菸減酒以保護胃部健康。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