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突破!老翁半小時揪出巴金森氏症「步態凍僵」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71歲的莊伯伯罹患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已有十五年,仍能行走與生活自理,近期家人發現莊伯伯走路除了遲緩,並經常停滯不前,腳像是突然走路被地板黏住這般僵硬,莊伯伯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透過「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的輔助,利用AI運算分析莊伯伯的步態影像數據,發現莊伯伯可能出現了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的「步態凍僵(Freezing of Gait)」,讓醫護人員得以及早介入再治療,延緩相關病徵,如今莊伯伯在適量藥物控制下步態不穩再獲改善,生活持續自理,讓莊伯伯的病情能及早診斷並做好照顧準備。

莊伯伯及早發現、治療,至今已好轉許多。(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部蔡崇豪主任指出,巴金森氏症是慢性神經退化的疾病,盛行年齡以60至80歲的老年人口為主,至於巴金森氏症發病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大腦「黑質」部位退化,使得神經傳導的多巴胺細胞死亡,讓神經運動呈現混亂與無法控制,致使動作出現遲緩,早期發病較易察覺的症狀例如肢體顫抖、動作變得緩慢、全身肌肉關節僵硬、駝背或側彎等。國際文獻顯示,60 歲以上者盛行率 1% , 80 歲以上者爲 2% ,國內健保資料統計,罹患巴金森氏症人口去年(民國110年)已達7萬7千多人,疾病人口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增長。

蔡崇豪主任進一步分析,掌握病人巴金森氏症進程,精準投入適量藥物,往往是延緩該疾病的重要關鍵,然而,巴金森氏症並非容易診斷的疾病,在巴金森病專科門診中,在缺乏人工智慧(AI)輔助工具之前,需要經過層層神經內科檢查及相關量表試驗後,醫師才能下確切診斷早期的步態障礙,至於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的動作緩慢、步態凍僵(freezing of gait)等動作症狀,單憑肉眼更是難以區辨,因此醫師診察時間往往曠日廢時,調整治療藥物精準劑量的時間也往往錯過,影響病人的步態與平衡甚鉅,而進一步影響病人主觀生活品質與自主生活獨立性。

巴金森患者步態平衡問題顯著,走路時常伴隨著靜態顫抖、關節僵硬、平衡困難、走路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擔任莊伯伯巴金森氏症治療團隊的另一重要專家、中國附醫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主任許凱程表示,巴金氏症「步態凍僵」的時機往往無法輕易預測,可能在病人前往步態實驗室的過程中就突然發生。因此,為確保即時擷取關鍵畫面以利診斷,中國附醫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與神經內科醫師團隊利用AI演算法分析病人步態影片及走道壓力資料,聯手打造「步態凍僵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更結合具混合實境 (MR)功能之Microsoft Hololens2頭戴式裝置,即時錄下病人的連續性步態影片並快速同步至電腦進行深度學習訓練與判讀,省去架設錄影機台的時間的同時,提供臨床醫師AI自動生成之步態凍僵的時間分割數據。有了AI分析報告的輔助,大幅增加醫師診斷效率,快速揪出巴金森氏症,可提早進行手術介入或藥物治療等醫療處置。

許凱程主任說,有鑑於新冠疫情後遠距醫療成為新趨勢,中國附醫投入研發的「步態凍僵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已具備「節省時間」、「幫助遠距醫療」、「上傳影像方便」等三大便利性,讓病人自行在家中拍影片上傳,不一定要到院現場看診,達到遠距即時掌握病人,在半小時內快速輔助診斷,未來還可以再投入偏鄉醫療,減少偏遠地區、動作障礙病人舟車勞頓的辛勞。簡述其三項優勢如次:

  1. 節省時間:完成步態凍結檢查之後的30分鐘內,及時輔助診斷。
  2. 遠距醫療:病人在家中拍影片上傳,不一定要到院現場看診。
  3. 設備簡單:本輸入影片解析度720p(含)即可,無須高階攝影機及其它輔助設備。

中國附醫巴金森氏症治療團隊運用智慧醫療輔助即時診斷,讓醫護及早介入治療延緩該疾病的臨床研究,去年(2021年)九月發表於SCI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獲得醫界高度重視,今年受邀於台灣神經學學會2022年再發表專題研究分享,期盼更多巴金氏症病人能受到更好的照顧,病情及早獲得改善。

  • 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