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怡臻/綜合報導
隨中共20大後,習近平順利連任總書記,拜登則在期中選舉的表現超乎預期,各自穩住陣腳的兩國,隨即展開備受注目的拜習會,一方面尋求中美關係的穩定、確立G2格局,另一方面則嘗試將台灣問題納入「圍欄」紅線區管控。
拜習會尋求中美關係的穩定,也確立了G2格局。(圖/美聯社)
不論是在主觀、客觀結構下,這都是一場不得不見的會晤。然而,反觀明年即將步入總統大選期的台灣,在中、美求關係穩框架下,台灣的「反中牌」或「親美牌」的邊際效益也將越來越低。
拜習會對習近平來說無疑在向外界宣示,北京仍願意尋求和華盛頓對話,一如他14日所言「推動中美關係向上提升」,絲毫不會因其「三連任」而有所變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國不願也不會搞事」。
同樣對拜登而言,在剩餘兩年任期中,如何有效處理對中關係仍舊是一個重大課題,即使他因期中選舉後政治聲勢看漲,但也必須與習近平見面一談。從主觀意志上,尋求美中關係穩定,也是拜習見面的理由所在。
而從客觀條件看,俄羅斯總統普丁深陷俄烏戰爭,連帶將美中拖入泥淖之際,拜登不會願意此時此刻與習近平撕破臉,而習近平顯然也不願在相關議題有過多糾纏。拜習會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將普丁甩在身後的意味,定調全球格局中G2的態勢。
至於促成拜習會的另一個客觀結構,明顯是台灣議題。不可諱言,美中在台灣議題上彼此並無退讓惡空間,然而美中各說各話的情況,對台灣卻非「百利無害」。
拜登顯然想藉此次會晤將台灣問題放入「圍欄」中,用他自己的話說叫畫定「紅線」,但對習來說,此舉有助化解內部壓力。
這意味著,美中都亟欲在台灣問題上構建防火牆,雙方都不希望因台灣問題引火上身;相形之下,台灣明年將步入總統大選「政盪期」,在美中「求穩」,台灣「求亂」下,台灣外部環境的戰略迴旋空間也將有所限縮。
不過,拜習會後美中關係並非毫無隱憂。大陸國內經濟與防疫拿捏的問題仍難解,將讓大陸經濟持續面臨巨大壓力;而民主黨穩住期中大選,也只是短暫遮掩美國居高不下的通膨、民生問題,這些內部壓力隨時都可能反噬,壓迫拜習2人對外展現更為強硬的作風,屆時美中關係將可能再生波瀾,出現更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