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歲女教師去年健康檢查時泌尿系統完全正常,今年卻因排尿困難就醫,檢查發現輸尿管內竟有一顆長達4公分的結石。張雲筑醫師指出,近期秋老虎天氣影響,結石患者明顯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提醒民眾應避免憋尿並積極補充水分。

書田診所泌尿科醫師張雲筑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時表示,這名女教師因工作繁忙經常憋尿,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出現尿流變細、排尿不順等症狀。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輸尿管內有長4公分結石,所幸發現得早,結石尚未完全固化堵塞尿道,患者才沒有疼痛感。
關於尿路結石成因,張雲筑解釋,民眾若經常憋尿,泌尿道細菌滋生風險較高,容易產生感染性結石。40歲以上族群可能因家族病史或新陳代謝變差,腎臟容易累積毒素和廢物,若未積極補水讓毒素透過尿液排出,就會形成尿路結石。不過該疾病已出現年輕化現象,補水不足是最主要問題。

張雲筑進一步指出,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尿路結石罹患率比溫帶或寒帶地區更高。最近秋老虎使民眾汗流量增加,診間出現許多20、30歲患者,年紀最小的僅19歲,其中不乏有健身習慣者仍然中招,多數患者都未積極補水,反而常飲用含糖、酒精、碳酸成分的飲料解渴,甚至不吃正餐。
針對預防方式,張雲筑建議天氣炎熱時,民眾每天應比平時多喝約500毫升的水,切勿不補水或食用重鹹、甜、辣等重口味食物,這些行為會干擾體內鈉、鉀離子平衡,加重腎臟負擔。她推薦民眾可多食用藍莓、葡萄、黑木耳、南瓜、魚油等食物,有助抗氧化,維持泌尿系統正常代謝。

張雲筑提醒民眾注意尿路結石三大警訊:下背部或腰部突然且劇烈疼痛,疼痛集中在肋骨與脊椎骨交界處;因尿路結石使腎臟壓力上升,刺激腸胃道而出現噁心、嘔吐症狀;隨著結石增大會與組織摩擦出血,造成頻尿、血尿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