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席捲全球,立法院聯席委員會6月初審「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但因行政院版草案遲未出爐,加上朝野對是否訂定罰則、監管機制、是否優先保障新興技術與服務等爭議點有歧見,何時能走完立法最後一哩路,恐仍是未知數。
行政院2月討論國科會送交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時,考量國科會專注於科研,數發部將負責未來應用層面,指示主責部會換手,改由數發部辦理立法作業和後續條文解釋,立法院聯席委員會也要求數發部應於7月15日前說明草案內容,以便進行後續審議程序。
不過,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葛如鈞指出,數發部送來立法院的意見書中,完全未見整合後的部版條文,也未提及立委關心的AI風險、人權保障、跨部會協調等核心議題,僅建議等行政院版送至立法院再行審查,是一再拖延立法進度。

數發部長黃彥男稍早表示,數發部與各團體溝通後,發現有很多不同意見,還需要再溝通,舉例來說,光定義「風險」就很複雜,同樣技術可能產生不同風險,如以生成式AI製作語音、圖片都可能製造不當內容,亦可能運用於影視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目前部版草案沒有新進度,跨黨立委仍持續提出各自版本,除了先前初審的14個版本,又陸續新增5個版本,明定AI發展的補助、獎勵、輔導機制,藉此鼓勵企業運用巨量資料、政府開放資料,以研發創新商業應用或服務模式,並促進產業創新與研究發展。
對於風險防範機制,立委建議,數發部應參考國際標準或規範,推動與國際介接的AI風險分級框架,並得就涉及未成年人的高風險應用制定預防、限制或禁止措施,確保其身心權益不受侵害,例如歐盟法制囊括4級風險,包含被禁止AI行為(prohibited AI practices)等。(工商時報)
※更多工商時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