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不動小心越陷越深!醫:中風單側壓恐發生壓力性損傷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日前一位67歲女性病患,因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無法自行翻身,大部分時間都躺床休息,有一天看護幫媽媽換尿布時,發現尾骶骨處皮膚約10×10公分發紅合併水泡的傷口,至門診求治,經醫師評估後予以辦理住院。

腦中風是許多人常見的疾病。(示意圖/photoAC)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家榛提醒,天氣逐漸變冷,血壓容易上升,故發生中風的機率逐漸升高。劉家榛說,腦中風(stroke)泛指當腦血管病變引起腦神經組織受損,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 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因血管狹窄、阻塞,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組織壞死及功能喪失。
  2. 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因腦部血管破裂引起腦內出血。
  3. 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因腦部暫時缺血引起的中風症狀,一般於二十四小時內可完全恢復。

那一些人容易有腦中風之風險?

劉家榛醫師說明,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症、抽菸、肥胖症;其他還有年齡、性別、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病史及有家族傾向者,一旦發生腦中風,嚴重者單側或雙側無力 、麻木,若未協助變換姿勢,受壓處將可能發生壓力性損傷「pressure injury」,局部皮膚長時間受到壓迫,導致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組織缺氧進而受損、壞死。

護理長甘偲頴副說道,壓力性損傷常發生在固定不動、中風、老年人、行動不便、大小便失禁、營養不良、糖尿病、腎臟病等末梢循環較差等患者身上,常見發生部位為:頭的後側、肩胛骨、手肘、薦尾椎、下背、髖部、足跟、足踝。剛開始可能僅發發紅,嚴重者者皮膚發黑、變硬、表皮壞死,甚至潰爛,硬黑皮底下化膿,傷及筋膜、肌肉或深及骨頭,需要反覆進行傷口清創。不得不好好加以預防,保持皮膚完整,長期臥床者建議使用脂肪墊、氣墊床減壓,並且每2-3小時翻身(如:右側、平躺、左側),可利用枕頭支拖,踝關節必須懸空,每天觀察皮膚是否有發紅、破皮情形。勿使用烤燈、氣墊圈及按摩傷口周圍皮膚,以免引發皮膚壞死。

另外,護理長甘偲頴副提醒,坐姿是最容易產生壓力性損傷的姿勢,至少每一小時更換姿勢一次。飲食方面可多攝取含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飲食,例如魚、肉、豆、蛋、奶及其製品,柳橙、橘子等柑橘類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等。預防勝於治療,應確實執行翻身及皮膚檢視,一旦壓力性損傷上身,傷口可能越陷越深,不僅增加病患不適、住院天數延長,更成為家人的一大負擔。

  • 資料來源:衛福部桃園醫院提供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