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感染性胸腹主動脈瘤是ㄧ種嚴重致命的疾病,除了可能引發敗血症以外,如果破裂時致死率高達50%。臺中榮總急診主任胡松原研究發現高達五分之一病患血液培養菌種為沙門氏菌。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蔡忠霖指出,將近半數之患者具有心血管方面疾病、三高、周邊血管疾病等。
圖/台中榮總提供
一名74歲張先生本身有三高併慢性腎功能不佳的情況,因高燒腹痛,同時觸摸到右下腹部跳動性腫塊持續一周,至台中榮總急診就醫,經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胸腹主動脈瘤,且血液培養長出沙門氏菌,因而診斷罹患「感染性胸腹主動脈瘤」。
經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胸腹主動脈瘤,且血液培養長出沙門氏菌。(圖/台中榮總提供)
後來住院經由心血管外科蔡忠霖醫師與黃暄喬醫師使用創新的主動脈補片手術,先切除感染的假性血管瘤後施作補片修補動脈破口,術後使用抗生素治療六周後順利出院。出院後追蹤電腦斷層,感染性胸腹主動脈瘤已痊癒,血液培養也呈陰性。
出院後追蹤電腦斷層,感染性胸腹主動脈瘤已痊癒,血液培養也呈陰性。(圖/台中榮總提供)
過去傳統感染性胸腹主動脈瘤之標準治療為手術全切除並進行胸腹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此項手術時間長且風險甚高,術後併發症如中風、洗腎、腸缺血相對多。近有微創「主動脈覆膜支架」手術,然而因胸腹主動脈瘤之複雜解剖位置,並非所有胸腹主動脈瘤皆適合主動脈覆膜支架置放,且感染的血管瘤依舊存在,無法完整達到感染症手術的清創目的,術後再感染與再次手術的風險亦高。
臺中榮總心血管外科為達到兼具清除感染及降低手術時間與風險二個目的,採用「主動脈補片」手術模式,讓病人可在傳統人工血管置換與覆膜支架置放之外,有第三種選擇。
感染性主動脈瘤是主動脈疾病中最為棘手的疾病,而感染性胸腹主動脈瘤更是高手術風險與高復發風險之感染症;為了同時達成完整切除清創之感染症治療目的兼顧降低手術時間、彌補高風險手術之風險,主動脈補片治療提供第三種有效之治療選擇,臺中榮總於三年前開始採用此治療模式治療病人,目前病人預後狀況皆非常良好,無感染性主動脈瘤復發之紀錄。術前急診醫師之診斷轉介與術後感染科醫師照會等跨團隊醫師的協助,盡力將此病症治癒,是提升病患活率之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