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為推動美中達成貿易協議並促成「川習會」,曾拒絕批准價值逾4億美元的對台軍事援助案。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認為,這是再度凸顯川普對台灣一以貫之的態度,台灣是「可交易的籌碼」。

翁履中19日在臉書貼文寫道,川普政府這次傳出婉拒對台援助,時間點在美國在台協會(AIT)表示台灣地位未定,引發北京反彈之後,不得不令人好奇,是否刻意緩和美中氣氛,確保川習會不生變?同時,這個決定也再次凸顯川普對台灣的態度一以貫之:台灣並非「戰略核心」,而是「可交易的籌碼」。
翁履中指出,這一點從以下3個方向看得更清楚:
第一,台灣在川普眼中,與大陸這張大桌相比,只是微不足道的棋子。川普要的是確保任內北京不會採取軍事行動,如果習近平能承諾「不動手」,那麼台灣議題對他來說,就不會成為優先事項。這也是為何他願意暫時擱置援助,甚至在言語上淡化台灣的重要性。

翁履中表示,第二,川普始終將台灣視為「有錢的買家」,而不是「需要幫助的盟友」。這次拒絕軍援,背後邏輯就是:既然台灣GDP規模龐大,就該自己買單。他的思維與參議員林賽葛拉漢「台灣不需要免費援助」的論點相互呼應。換言之,未來對台軍售仍會繼續,甚至可能規模更大,但那將是「商業合約」,不是「安全承諾」。
翁履中指出,第三,川普正把台灣問題與中美談判綁在一起。取消軍援既是對北京的善意訊號,也是一張談判籌碼。對川普而言,「川習會」比「挺台灣」更重要,因為這才是他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大交易家」身份的關鍵戲碼。台灣在這個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

翁履中認為,對台灣而言,這則新聞傳遞的訊息非常清楚:不論川普最終是否批准某些軍售,台灣在他的外交棋局裡,價值從來都不是「戰略不可或缺」,而是「可以操作的議題」。因此,「不需要擔心」已經是自欺欺人。台灣必須準備好面對更多不確定性,並在「有沒有美援」之外,確實強化自身的戰略自主。
翁履中強調,美國的操作現在已經讓台灣在兩岸未來的討論裡,越來越「被動」,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川普可以左右台灣和大陸的互動節奏,台灣自己還有沒有可能有發言權?能不能在「兩強交易」之外找到話語空間?這是台灣真正需要謹慎思考的地方。
翁履中最後表示,樂觀一點來看,台灣不需要太過懼怕川普放棄我們,但絕對不能誤以為美國會無條件支持我們。台灣在美、中之間,必須更聰明、更靈活,才不會在大國交易桌上,只是被端上桌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