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報導,台灣計畫在愛沙尼亞設駐處,但因名稱問題卡關,引發外界關注。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今(4日)說明台灣和波羅的海三國的交往策略為「利人利己,互惠雙贏」,深化實質夥伴關係、擴大民主價值連結。

外交部上午舉行「單位主管例行新聞說明會」,由外交部發言人兼公眾會執行長蕭光偉主持,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會執行長江振瑋做業務簡報。
愛沙尼亞位於歐洲波羅的海東岸,與拉脫維亞、與立陶宛併稱「波羅的海三國」或「波羅的海三小國」。
有關《日經亞洲》3日報導,台灣原計畫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設立代表處,但歷經2年談判仍未有結果,卡關的原因正是名稱問題。台方堅持使用「台灣」字樣,愛沙尼亞則顧慮中國大陸反應,要求採用「台北」。蕭光偉對此提出說明。
蕭光偉表示,就中華民國台灣而言,在歐洲非邦交國推動「總合外交」的核心目標,簡單一句就是「利人利己,互惠雙贏」,也是就深化實質夥伴關係、擴大民主價值連結,並強化經貿、安全及科技等多層面合作,讓台歐能共享繁榮與安全。
蕭光偉指出,外交部長林佳龍今年9月在「華沙安全論壇」呼籲台歐攜手共同合作;意指在地緣政治的變局中,民主國家應團結合作,共同再造全球民主供應鏈,而台灣也會是歐洲與全球值得信賴的關鍵夥伴。
蕭光偉說,台灣海峽及波羅的海等區域海纜不斷遭受惡意破壞,林佳龍上個月(10月)在歐洲地區福爾摩沙俱樂部(Formosa Club, FC)台北年會的「台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也提出「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獲得與會各國議員高度認同與支持;就在呼籲民主國家共同守護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
蕭光偉表示,策略上,希望透過深化台歐民主價值連結,凝聚自由、法治與人權的共同語言,擴大與歐洲國家 政府、國會、智庫、NGO、人民等層面的交流;在經貿及產業合作方面,台歐秉持對供應鏈「去風險化」的共識,攜手建立民主供應鏈,推動半導體、AI、再生能源、醫療科技等關鍵產業合作,發揮互補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