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顯示,經常食用超加工食品的人,出現巴金森氏症早期徵兆的機率明顯提高。這項研究發現,攝取較多超加工食品的族群,出現巴金森氏症先兆的比例是少食用族群的2.5倍。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這項發表於《Neurology》期刊的研究追蹤超過4萬名健康醫護人員長達20多年,採用1984到2006年的飲食資料,結合2012到2015年參與者的症狀進行分析。所謂超加工食品包括香腸、火腿、熱狗、即食麵、零食餅乾、糖果、甜甜圈、罐裝茶、奶茶、早餐穀片、蛋糕及三合一咖啡等,這類食品雖然美味方便,但幾乎無法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
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可能在發病前5到10年就已出現,這些非運動性前驅症狀包括慢性便祕、嗅覺減退、睡夢中突然大動作或說話、白天嗜睡、情緒低落、身體莫名疼痛,以及看色彩困難等。

張家銘解釋,超加工食品中的糖、油和添加物容易引發腸道發炎,進而導致全身性的慢性發炎,這些發炎反應會影響大腦,使神經細胞受損。此外,高糖高脂的飲食會產生自由基,攻擊腦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這正是巴金森氏症特別容易受影響的區域。
專家建議,雖然不是每一餐都要完美,但飲食習慣會逐漸累積影響。建議民眾多攝取原形食物,適時自己烹煮餐點,例如簡單的燉菜配飯,就能為未來的大腦健康帶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