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
2025年2月7日,華盛頓舉行的美日高峰會談成為全球焦點。在此次會談中,日本製鐵(Nippon Steel)欲收購美國鋼鐵巨頭美國鋼鐵(US Steel)一事出現重大轉折。原本這一計劃因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以「國家安全保障威脅」為由頒布阻止命令而陷入僵局,雙方甚至提起訴訟。然而,在這次會談上,川普表示日本製鐵將不會收購US Steel,而是進行大額投資。這一消息讓世人對美國這個國際舞台上的強者再次產生深層思考,它似乎既保持著某些一貫的特質,又呈現出新的變化。

美國並非自由貿易的真正擁護者,這一點從歷史長河中可清晰見證。《買美國貨法案》(Buy American Act)的存在就是其保護主義傳統的明確標誌。KK阿索西埃茨(KK Associates)代表理事金原主幸指出,美國的核心本質在於「美國第一心態」(America – Number – One Mentality),這種心態深深植根於美國的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之中,特別是在中老年白人男性群體裡有廣泛共識。
當美國處於各領域壓倒性優勢時,自由貿易便成為其對外經濟政策的主要宣傳點;但一旦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就會對那些造成巨大貿易逆差的國家挑刺,採取傲慢的保護主義措施,1974年通商法第301條便是典型例證。共和黨和民主黨執政時期在這一點上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川普作為一位自稱的「關稅人」(Tariff Man),雖然表現形式獨特,但其實仍在延續這種「不變的美國」。
例如,在美日高峰會談前夕,川普簽署了一項針對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大陸施加高額關稅的總統令。僅兩天後,由於「交易」(Deal)成功,便宣布對墨西哥和加拿大提高關稅的行動延後一個月。這種朝令夕改的背後,依然隱藏著美國對於主要輸入國龐大貿易逆差的焦慮,而這種貿易逆差與其「美國第一心態」無法兼容。
在US Steel收購問題中,克利夫蘭 – 克利夫斯公司(Cleveland – Cliffs)首席執行官(CEO)發表了充滿情感且有些低級的反日演講,這與昔日華盛頓特區展開的「日本敲打者」(Revisionists)進行的「日本打擊」(Japan – Bashing)如出一轍。這顯示出,當美國處於劣勢時,其對外言論往往失去大國應有的包容性,這種情況從古至今未曾改變。曾任經團聯會長的新日鐵會長私下對工作人員所說的話,也揭示了美國鋼鐵行業缺乏國際競爭力,卻擁有強大政治影響力的現實。
隨著時代發展,美國在一些方面也顯示出新變化。過去美日貿易摩擦時期,美國常提出「貿易與軍事的聯動理論」(Linkage Theory)以及「安保免費搭車論」(Security Free – Rider Theory)。他們認為,在美蘇冷戰背景下,日本受惠於美國的核保護傘免受蘇聯軍事威脅,因此在貿易方面應該做出單方面的讓步。基於此理論,日本被迫接受了一些違背世界貿易組織(WTO)前身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規定的要求,如對美汽車出口自主限制和美日半導體協議等。
然而,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儘管過去存在這樣的前提假設,即美國有能力並且願意在危機時保護日本,但如今誰又能斷言美國仍具有這樣的意圖與能力?尤其是在川普高呼「美國優先」的政策之下,這種不安感進一步加深。考慮到日本周邊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無論來自美國的政治壓力如何,日本都需要加快防衛力量的成長步伐。
另外,美國亞洲太平洋戰略中優先順序也在調整。目前,對中國大陸的警戒與敵對情緒已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課題。相對而言,對日本的關注度大幅下降,也就是所謂的從「日本打擊」(Japan – Bashing)轉向「日本忽略」(Japan – Passing)。這種轉變對於日本而言並不完全是負面因素。可以整合日本官方與民間在中國大陸相關資訊與見解方面的豐富資源,向美國提案成立美日聯合的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會議。如果美國能夠認識到日本在歷史、文化層面對中國大陸本質分析的價值,或許能重新認識緊密美日關係的戰略意義,進而使得US Steel收購被視為安全保障威脅的看法得到改變。
日本製鐵的US Steel收購計劃撤回後,可能導致日本企業在美國市場的併購活動受到抑制。如果按照之前的路徑發展,日本製鐵通過收購獲得US Steel的銷售通路等資源,可以在美國市場快速擴大巿場佔有率。但現在,日本製鐵只能選擇在美國進行獨立投資以實現市場拓展目標,這條道路將更加艱難漫長,需要對自身的國際戰略進行重大調整。
而且,石破首相在這次收購問題上向川普政府做出了相當程度的讓步,甚至過度讓步。雖然這是為了達成日本對美國1兆美元投資擴大計劃的一部分,但對於未來日本企業在美國的業務開展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這可能會讓美國政府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即日本企業容易屈服於政治壓力,從而在更多場合提出不合理要求。
然而,這也可能促使日本企業創新在美投資方式。例如,日本製鐵可以嘗試與其他美國本地鋼鐵企業合作,而不是直接收購。或者,尋求與美國政府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係,展示其投資對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積極作用,從而緩解政治阻力。此外,加強對美國當地法律、文化以及政治環境的研究,提高風險預測和應對能力也是關鍵所在。
美國鋼鐵收購風波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們觀察美國內在本質的大門。一方面,我們看到了那個始終堅持「美國優先」心態,充滿保護主義傾向的不變美國;另一方面,我們也察覺到在國力逐漸衰退過程中,美國在國家安全保障承諾以及亞太戰略側重點等方面的新變化。
對於日本而言,理解這些變與不變至關重要。這有助於日本在與美國的互動中找到更為恰當的定位,既能保護自身企業利益,又能維持與美國的友好同盟關係。同時,這也提醒全球各國,在與美國打交道時,既要警惕其保護主義的傳統,又要適應其不斷演變的新策略,以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在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日益加深的今天,正確解讀美國的變與不變,對於每個希望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的國家和企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