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貓出擊」蕭美琴赴IPAC演講 學者曝關鍵:片刻外交高光畫面

分享:

副總統蕭美琴出席「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度大會,並發表演說,引發關注。旅美學者翁履中指出,台灣太喜歡用「突破」包裝「製造出來的片刻外交高光畫面」,卻很少理解背後的鋪陳,應該關注的務實外交互動,其實仍停滯不前,外交不是一次性的煙火,而是長期的信任堆疊。

副總統蕭美琴現身歐洲議會發表演說。(圖/美聯社)
副總統蕭美琴。(圖/美聯社)

翁履中今天表示,戰貓出擊,台灣在歐洲議會「場地內」完成一場高能見度的外交操作,不過這樣的策略,對兩岸關係和台灣處境可以說是樂觀與風險並存。他指出其中的關鍵,「這是IPAC的閉門活動,不是歐洲議會的官方安排」。政治含金量要看「後續反應」,若北京抗議後,歐洲議會官方澄清「不知情、只是租借場地」,那就代表多數勢力仍保守,願意私下支持台灣,但並不支持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動作太大;若議會高層選擇沉默以對,或釋出支持台海和平的制度性語句,這場登台才能算有意義的突破。

翁履中認為,面對當前挑戰,此刻台灣需要的不是炫目的外交大秀,而是可累積的槓桿。歐洲對台的政治同情很充足,制度化進展卻步步為營,台灣與歐盟之間的雙邊投資協定(BIA)談不動,名稱政治難跨越,會員國票數難整合。這都說明了,我們為何應該對近來台灣外交敘事感到擔心,台灣太喜歡也太習慣用「突破」兩字包裝「製造出來的片刻外交高光畫面」,卻很少真正理解這些美好消息背後的鋪陳,更重要的,是台灣應該關注的務實外交互動,其實仍停滯不前!關稅談判推到哪裡了?供應鏈如何嵌入國際?軍購延宕怎麼處理?半導體對歐洲的「風險分攤+價值轉移」方案何時端得出來?歐洲對中國的經貿依賴與政治顧慮不會因一場演說改變,真正能撬動決策的,是把「支持台灣」設計成「降低歐洲風險」的工程,並把成本降到會員國可以承受。

副總統蕭美琴於歐洲時間7日下午應邀出席「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度大會,並發表演說。(圖取自IPAC官方X平台)
副總統蕭美琴於歐洲時間7日下午應邀出席「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度大會,並發表演說。(圖取自IPAC官方X平台)

翁履中指出,副總統在歐洲議會場域發聲,本身具象徵效果。但也別忽略,對台灣與歐洲而言,這同時是一場壓力測試,後續布魯塞爾與北京的互動,會驗證台灣在歐洲是不是真的有穩定的支持。若歐洲議會選擇切割,台灣恐怕得準備面對「偷渡進場」的副作用。外交不是一次性的煙火,而是長期的信任堆疊。台灣當然需要信心,但真正能讓民眾安心的,是那些不上版面、卻能落袋為安的成果:關務簡化、技術互認、可驗證的供應鏈韌性專案、可量化的安全協調。這些一條條兌現,就算沒有掌聲,人民也會感受到政府的作為。

副總統蕭美琴在歐洲議會IPAC峰會發表專題演說。(圖/IPAC X)
副總統蕭美琴在IPAC峰會發表專題演說。(圖/IPAC X)

翁履中說,歐洲對台友善的議員很多,但行政部門講的是風險控管。當美中競爭已是歐洲的「外在風險」,台灣的最佳策略,是把自己定位成「風險降低器」,而不是「風險放大器」。今天的演說有新聞價值,也提供了情緒上的鼓舞;但明天的挑戰是否因此減輕,取決於方向是否務實、動作是否能轉化為制度。外交人員辛苦了,政府也在努力。關鍵在於方向要對,才能不流於表演;步驟要穩,才能事半功倍,真正守住台灣利益。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