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陳姓男子日前到花蓮參與災後清理工作,返家後出現全身痠痛與倦怠感,原以為只是疲勞未退,仍勉強上班。數日後出現尿液顏色變深、尿量減少、噁心嘔吐等症狀,就醫檢查後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症」。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腎臟內科醫師丁瑞聰指出,該名病患入院時尿毒素偏高,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及電解質失衡的情況。經醫療團隊即時補液與矯正電解質治療後,病況順利改善,目前已恢復健康。
丁瑞聰醫師說明,「橫紋肌溶解症」是指橫紋肌因急速損傷導致細胞壞死,患者常會感覺肌肉疼痛、壓痛或腫脹,肌肉力量明顯下降。「當肌肉細胞壞死,蛋白質及肌球蛋白會釋放至血液中並經尿液排出,使尿液呈現如烏龍茶或可樂般的深褐色。」他進一步解釋,若肌球蛋白濃度過高,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腎臟損傷、尿液減少,甚至引發急性腎衰竭,嚴重時需透析治療。
橫紋肌溶解症的常見原因包括肌肉受到外力擠壓或創傷、長時間昏迷壓傷、過度使用肌肉,如長途行軍、馬拉松、搬運重物或過度運動,以及部分藥物副作用,例如降血脂藥物等。丁瑞聰醫師強調,若在高溫環境下勞動或運動,再加上水分補充不足,更容易誘發此症。
桃園醫院護理師廖曉嵐提醒,橫紋肌溶解症其實可以預防。「運動或勞動前應確實暖身15至30分鐘,避免突然進行高強度活動;平時運動量少者應循序漸進增加強度;多補充水分可預防脫水,幫助代謝廢物排出;避免長時間在高溫或過勞狀態下工作。」她也強調,一旦出現肌肉疼痛無力、尿液顏色變深或尿量減少等警訊,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導致腎臟受損。
廖曉嵐護理師表示,近年戶外活動與志願服務盛行,不論是登山、健行或參與救災,都應注意身體極限與水分補充,千萬別忽視「過度疲勞」這個隱形殺手。唯有適度運動與充分休息,才能維持健康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