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傳出計劃在其最新2奈米製程生產線中,全面停用大陸製造的半導體設備。據日媒報導,此舉主要是為了避免觸及美國政策紅線,同時也將影響台積電在台灣新竹、高雄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相關產線。

據《環球時報》引述《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台積電此項決策受到美國潛在法規的影響。美國參議員麥克·凱利(Mark Kelly)提出的「晶片設備法案」,擬禁止接受美國聯邦資助和稅收抵免的企業購買「受關注外國實體」的設備,業界普遍認為此說法涵蓋大陸供應商。
在台積電較早期的先進製程產線中,仍使用部分大陸設備,例如中微半導體的蝕刻機,以及已被大陸資金收購的美商 Mattson Technology 的設備。
知情人士透露,台積電正在全面審查所用晶片材料與化學品,計劃降低其在台灣和美國業務中的大陸供應佔比。不過,台積電仍計劃與大陸本土供應商深化合作,以滿足在大陸的生產需求。

台積電董事長暨執行長魏哲家此前表示,公司正加速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的建設,待擴產完成後,美國將承擔約30%的2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生產份額。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表示,台積電此舉可能帶來成本和質量的雙重壓力。在成本方面,新設備採購、調試及生產停滯將增加直接投入,失去大陸供應商的價格與回應優勢;在質量方面,重新適配新設備工藝參數可能導致良品率波動,影響晶片性能與穩定性。
劉春生分析稱,大陸設備企業短期內可能因失去台積電訂單而營收承壓,設備的全球推廣遇阻,同時可能影響晶片製造企業國際化的進度。但長期來看,此舉或倒逼大陸設備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如中微公司等正加速突破高端技術,推動形成自主產業生態,減少對外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