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社
義務役期擬延長至一年,軍事專家今天以俄烏戰爭為例認為,現代戰爭型態高度科技化,加上年輕民眾對科技有高度接近性,軍方除訓練役男成為合格步槍兵,也應調查役男背景,善用其對資訊、無人機等技能。
軍事專家認為,軍方除訓練役男成為合格步槍兵,也應調查役男背景,善用其對資訊、無人機等技能。(圖為役男行軍資料照/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針對義務役延長為一年,傳出總統蔡英文預定12月27日親自主持國安高層會議討論相關方案與配套,並向各界報告。總統府24日表示,時間確定後會再公布。
至於役期延長的討論,軍事國防專家均認為有必要,但關鍵是要強化訓練內容,以及訓後的作戰與動員部署。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恢復一年制兵役有其必要性,先訓練成一名合格的戰鬥兵,再接續專長訓練。
張延廷指出,不過從俄烏戰爭觀察到,現今作戰型態與過往大不同,甚至呈現無人化型態;他認為,無論是志願役、義務役官兵都必須「多專多能」,用最少人力發揮最大戰力,不能再像過去僅擁有一項專長。
熟悉德國與歐美軍事、不對稱作戰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許智翔表示,現在網路及高等教育普遍發展,年輕民眾對科技具高度接近性,若軍方能在役男服役前先詳加調查所擁有專業技能,不僅有利專長分工,更能在退伍後有效後備動員。
許智翔解釋,有些役男在入伍前可能是空拍機玩家,且擁有合格飛手證照,抑或具備資訊網路等特殊專長,軍方便能發揮這些役男本身既有知識,進而協助國軍作戰。
許智翔舉例說,烏克蘭在戰事爆發後,便召集一群由各國駭客組成的志願者組織「IT-Army」(烏克蘭資訊科技軍),除每天發布任務提示,並對俄羅斯及白俄執行網路間諜任務;此為現代化實體戰爭新面貌,資訊科技可在戰場上發揮輔助功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建議,義務役士兵訓練應採「分類分流」,役男入營報到後先確定日後服役與動員時的任務性質,例如擔任城鎮防衛任務者,服役期間的專長訓練與駐地訓練及退伍後教召,就只接受與執行城鎮防衛任務有關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