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積極拓展全球貿易夥伴關係的努力遭遇重大挫折。多位政府高層官員向《日經亞洲》透露,台灣近年來與澳洲、加拿大、日本、紐西蘭等國家推動貿易協定或產業合作,以及與東南亞多個主要經濟體洽談經濟合作條約的計畫,「幾乎全部」都陷入停滯或遭到婉拒。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台灣與加拿大的貿易協定談判已於加拿大大選前完成,但卡尼(Mark Carney)政府至今仍未進行簽署。這項延宕引發台灣方面的憂慮,擔心渥太華可能會改變立場。對此,加拿大外交部發言人回應表示,加拿大在一中政策下,持續維持與台灣非官方但具價值的經濟與民間交流關係。
《日經亞洲》認為,這種僵局反映台灣在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秩序方面的困境。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在川普為國際貿易秩序和美國帶來的不確定性下,各國正在相互談判並達成協議,但台灣並未被納入其中。」
台灣智庫DSET研究員、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學者易大為表示,「華府已轉向優先考慮雙邊關係,並放棄集體領導,這使得許多國家更不願冒著激怒北京風險直接與台灣接觸」。
貿易專家、前外交官李淳指出,台灣在推動貿易協定時面臨「巨大挑戰」,這比投資協議更為困難,主要是因為大陸實施了相當於外交「封鎖」的措施。「這是一個如此混亂的時期,也許不是破壞與中國關係的好時機」李淳表示。他認為,美國對朋友和敵人徵收關稅讓許多國家變得更加謹慎。
在東南亞地區,菲律賓成為少數願意與台灣積極接觸的國家。一位消息人士表示,菲律賓因與大陸在南海有領土爭議,對與台灣合作持較開放態度,雖然目前尚未展開正式貿易協定談判,但展現出樂觀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