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26日受訪時,承認川普政府正研究直接收購部分國防承包商股份,包括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波音(Boeing)與Palantir Technologies。他的談話被視為白宮可能加深對戰略產業干預的信號,意圖讓聯邦政府在國防與商業投資上發揮更積極的影響力。

綜合外媒報導,盧特尼克透露,五角大廈內部近期正在討論軍備採購的資金來源。他直言「關於國防的討論非常龐大。洛克希德馬丁97%的收入來自美國政府,他們幾乎已經是政府的一個部門。」外界解讀這番話,是為聯邦政府可能介入股權鋪路。
消息一出,金融市場立即反應。洛克希德馬丁股價當日上漲1.6%,公司隨後表態將繼續與川普政府密切合作,鞏固美國防務。波音股價上升2.8%,雖然沒有發表正式聲明;Palantir股價則先跌約1%,但在午盤反彈,上漲1.4%。
白宮近來已多次直接涉入企業。8月中旬,川普政府宣布收購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近10%的股份;6月日本新日鐵(Nippon Steel)收購美國鋼鐵(U.S. Steel)時,華府持有的「黃金股」被川普形容足以影響公司決策。
此外,政府還購入稀土供應商MP Materials的股份,並要求輝達(Nvidia)與超微(AMD)在禁止對中國出口的晶片交易中,將15%的收益上繳美方。
川普本人則多次公開表示,他希望聯邦能投資更多「健康的美國公司」,並將此視為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這種模式甚至獲得部分自由派支持,像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便表態贊同政府入股英特爾。不過,批評者則警告,過度干預可能削弱企業靈活性,甚至波及消費者利益。
專家社群對此計畫普遍保持懷疑。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研究員哈里森(Todd Harrison)認為,政府介入一家瀕臨破產但涉及國安的公司或有道理,但若是收購資金雄厚、營運正常的企業,正當性則不足。他直言:「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軍事分析師拜倫・卡蘭(Byron Callan)也質疑此舉的邏輯,指出洛克希德・馬丁信用評等穩健,並不存在生存危機。
投行Jefferies分析師卡亞奧盧(Sheila Kahyaoglu)提醒,若政府持有股權,未來分配國防合約時可能出現利益衝突,例如偏向政府持股的公司,恐怕引發其他承包商不滿。美國航太顧問公司「航空動力諮詢」(AeroDynamic Advisory)總裁理查・艾波拉費(Richard Aboulafia)則認為,過度依賴政府將壓抑市場競爭,導致企業自滿與決策遲滯,甚至可能被迫迎合政策方向來開發產品,削弱產業的自主性。
盧特尼克在專訪最後重申,若企業尋求聯邦援助,就必須接受白宮的條件。他舉輝達為例,表示一旦政府注入資金帶來結構性價值,那麼要求企業將部分成果回饋美國人民「是合理的」。(CTWANT)
【更多CTWANT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