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灣實施20%關稅政策,重創台灣外銷導向的蘭花產業。台灣蘭花業者面臨風災與關稅雙重打擊,不僅訂單量大幅減少,更可能失去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優勢。

根據統計,台灣蘭花目前在美國市場佔有46%的市占率,主要競爭對手荷蘭則佔40%。台南後壁蘭花園區業者李蒼裕表示,原本出口至美國的蘭花是零關稅,當關稅提升至10%時,台灣蘭花訂單就已衰退15%,損失超過3億元。如今關稅進一步提高至20%,與荷蘭的15%關稅相比,這5%的差距對業者造成重大衝擊。
李蒼裕進一步指出,目前即將出口美國的蘭花苗原本一株報價4美元,但因關稅調整,貿易商要求降低報價,導致每株蘭花至少減少10%左右利潤,價格降至3.6至3.8美元之間。由於蘭花業者的利潤原本就僅有5%至10%,關稅提升至20%後,幾乎吃掉所有利潤。以每年30個貨櫃的出口量計算,每個貨櫃20萬元,年損失至少達600萬元。

蘭花業者張智閔強調,台灣蘭花外銷以幼苗為主,出口後需要美國當地種植業者接手培育約4個月才能開花銷售。相較之下,荷蘭業者在美國擁有自己的溫室和廠房,能夠自行培育至開花階段再售出,使其產品價格更具市場競爭力。

張智閔強表示,台灣蘭花經過業者30年努力,才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目前僅在品種方面還保有優勢,但5%的關稅差距對台灣業者來說是極大的劣勢,需要政府提供明確的產業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