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12年痛失105隻!中毒車禍成最大威脅

分享:

台灣位處東亞候鳥遷徙路線樞紐,每年9至10月為秋季過境高峰期。然而,根據農業部最新統計,2013至2024年間,共有58種、335隻候鳥需要救治,其中以肉毒桿菌毒素中毒與車輛撞擊為主要威脅。

根據農業部最新統計2013至2024年間,共有58種、335隻候鳥需要救治。(示意圖/台南市生態保育協會)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分析指出,在所有救傷案例中,肉毒桿菌毒素中毒占最多,達107隻,其中105隻為黑面琵鷺。透過施打抗毒素血清及支持療法後,80隻成功康復重返野外,野放率達76.2%。由於抗毒素血清價格昂貴且數量有限,目前僅優先使用於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黑面琵鷺。

研究顯示,車輛撞擊為第二大威脅,共造成85隻候鳥受傷入站,其中52.9%(45隻)為車輛撞擊,24.7%(21隻)為玻璃撞擊。這類傷害的整體野放率偏低,車輛撞擊的野放成功率僅有24.4%,突顯交通事故對候鳥的嚴重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至2024年期間,台南市野鳥學會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共同救援了86隻黑面琵鷺,其中25隻經救援後已成功野放。專家指出,西南沿海地區在冬季易出現高溫及降雨不足的情況,極端氣候可能加劇候鳥面臨的生存威脅。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強調,面對這些威脅,跨部門合作和民眾參與至關重要。政府部門與在地保育團體在候鳥季前會進行棲地巡查,發現異常時立即採取屍體清除、改善水質等措施。該所也呼籲民眾若發現疑似受傷或行為異常的候鳥,應避免直接接觸,並迅速通報相關單位處理。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