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西北大學的「超級老化計畫」(SuperAging Program)研究發現,一群被稱為「超級老人」(SuperAgers)的長者,即使年過80歲,其大腦功能仍可維持在50歲左右的水準,引發醫學界關注。

該計畫的負責人、芝加哥西北大學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副教授塔瑪·吉芬(Tamar Gefen)表示,要成為超級老人必須年過80歲,且在認知測試中展現出與50、60歲者相當或更佳的情節記憶能力,也就是回想日常事件和過去個人經歷的能力。
研究團隊分析了113位超級老人的資料,其中80位更捐贈了大腦供研究。研究發現,這些超級老人具有兩個主要共同特徵:善於社交且重視人際連結、具有自主獨立意識。吉芬指出,孤獨是失智症的危險因素之一,保持社交活躍是已知的預防機制。
在生理層面,研究發現超級老人的大腦有幾個特殊之處。首先,負責注意力、動機和認知學習的「扣帶皮層」(cingulate cortex)比一般50、60歲的人還要厚。其次,在記憶中樞海馬迴中,他們的濤蛋白纏結(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因素)比同齡者少三倍。
更令人驚訝的是,超級老人大腦中的內視皮層(entorhinal cortex)擁有比30多歲年輕人還要大、更健康的細胞。吉芬表示,這個發現特別重要,因為內視皮層是記憶和學習的重要區域,也是最早受到阿茲海默症侵襲的區域之一。

研究還發現,超級老人大腦白質中的活化小膠質細胞較少,數量與30至50歲的人相當。吉芬解釋,這可能代表他們的大腦中疾病或毒素較少,或是這些細胞在清除有害物質時更具適應性。
值得注意的是,超級老人的健康行為範圍相當廣泛,有些人患有心臟病與糖尿病,也有人運動習慣或飲食並不特別健康,甚至有人每晚飲用大量啤酒,顯示成為超級老人可能與生活習慣沒有直接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