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歲的謝姓男子,原本是工作效率高、表現卓越的主管,但3年前開始出現記憶障礙症狀,經常忘東忘西、無法處理交辦事項,甚至難以組織語句及表達想法,最後不得不離職。經光田綜合醫院確診為「早發型阿茲海默症」。

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廷斌醫師表示,早發型阿茲海默症是指65歲前發病的失智類型。令人意外的是,謝先生既無家族遺傳病史,也無三高或慢性疾病,卻在壯年時期罹病,為家庭帶來巨大衝擊。
陳廷斌醫師指出,失智症並不總與遺傳或老化有關。隨著科學研究發展,針對輕度阿茲海默症的新療法已有重大進展。近期核准上市的單株抗體藥物: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是目前唯一被證實能延緩大腦功能退化的藥物,作用為清除阿茲海默症的核心毒素「類澱粉蛋白(Aβ)」的沉積。
光田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王克彬主任表示,目前已有非侵入性影像檢查工具:腦部類澱粉蛋白正子斷層造影,可透過正子電腦斷層攝影掃描儀偵測大腦中是否已有類澱粉蛋白堆積,協助掌握疾病徵兆、爭取黃金治療期。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年輕型失智症約佔全體失智人口5%。陳廷斌醫師提醒,失智症初期有三大警訊:性格改變、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下降,容易被誤解為壓力太大或情緒低落。他強調:「失智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要用更積極的眼光去看待,當發現親友變得不像以往,不該只歸咎於壓力或老化,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並搭配規律生活、運動與社交,有助延緩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