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白熱化,中國大陸祭出稀土限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16日撰文指出北京更清楚貿易戰本質,並列舉4理由駁斥美國能成功拉攏盟友「孤立北京」的說法。

在這篇〈為什麼川普將會輸掉貿易戰〉(Why Trump Will Lose His Trade War)文章,克魯曼稱,北京暫停稀土礦物與磁鐵出口,這都是現代工業與軍事領域的關鍵材料。且美國與歐盟的貿易談判也似乎毫無進展,據報導,歐盟首席貿易官員甚至「難以確定美方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克魯曼直言,相較川普政府,北京更了解貿易和貿易戰的本質。而川普陣營不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克魯曼認為,川普與其一眾追隨者搞不懂國際貿易核心,「重點不是你能賣多少,而是你能買到什麼」。國家進口所需的商品才是國貿真正目的,出口則只是支付進口費用的手段。

他補充說,實際情況當然更複雜。但簡單而言,國貿的好處基本上來自於能取得本國昂貴或難以生產的商品。這解釋了當以嚴謹角度分析貿易戰時,經常會得出如此結論:佔上風的是中國大陸,而非美國。
克魯曼接著提到,《金融時報》一篇報導指美對中出口「高度集中在農業產品」,稱這些商品是低附加價值產品。但克魯曼存疑,他認為美國農業高度現代化也資本密集。但在貿易戰中更重要的是,北京能相對輕鬆找到替代農業供應商,例如從巴西而非愛荷華州購買大豆。
但相形之下,美國要找到大陸商品的替代來源則相當困難。尤其美國從陸進口的許多商品是工業生產中不可或缺原料,而非單純消費品。
克魯曼認為,川普發起的貿易戰最終將擾亂美國供應鏈。他警告,新冠疫情物資短缺蔓延整個經濟體系,導致通膨高漲,這樣情況恐將再次重演,並將對川普聲稱要「復興」(revive)的製造業造成嚴重傷害。
克魯曼強調,美國經濟並非由北京宰制。美國仍是高生產力國家,若有聰明、清醒領導人,是能應對嚴重經濟衝擊的,「但我們沒有」。

他又提到《華爾街日報》一篇標題為〈美國打算藉由關稅談判孤立中國〉的報導。克魯曼說,這或讓人以為川普政府正擬定某種實際策略。但他基於4理由不這麼認為。
首先,克魯曼認為報導顯然是由財長貝森特或其幕僚釋出。儘管在正常政府管理,這種「內部消息」通常能提供政策形成過程的見解,但在川普政府中不存在所謂政策過程。
克魯曼點出,個別官員不斷公開提出政策想法。然而,一兩天後另位官員上電視,或川普在社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就可能全盤推翻前者說法。因此,與其稱這些言論揭示政策走向,不如說只是試圖影響政策,且沒有理由相信貝森特真握有實權。
其次,即使美國談判代表試圖與他國孤立北京,這項策略也不太可能成功。因為川普已失去美國的信譽。克魯曼直言,「你無法與其他國家談判,除非對方相信你會履行協議」。
第三,即便川普承諾可信,歐洲政府又怎麼會願意參與美中貿易戰、主動破壞自身供應鏈?如果爭論點是「值得付出供應鏈受損的代價,因為這將保護你免受川普關稅影響」,那麼誰又能保證川普不會再次對盟友加稅?
第四,克魯曼形容川普政府是「帶著一把小刀參加槍戰」。若真有對抗北京的計畫,核心似乎仍是限制大陸出口。這當然會對他們的出口部門造成影響,但北京可透過援助受影響的產業來應對。且習近平與中共不需面對民主選舉壓力。

但美國卻難以承受來自大陸的關鍵工業原料遭斷供的風險。克魯曼指真正的問題在於,北京是否能透過破壞供應鏈來遏制美國經濟。「我知道我在混用比喻,說中國大陸帶著槍來,卻又說它在掐我們脖子,但你懂我的意思」,克魯曼補充。
另外,克魯曼警告,美國陷入專制統治嚴重損害其應對貿易戰的能力。其他已開發國家數月前也許還會因共同民主價值而站在美國這邊。如今,美國卻成為一個主張擁有綁架人民、並將其關押在海外的權力的政府。他反問道,「誰還願意與這樣政府結盟?誰會相信這種政府會信守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