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實體書店消失 我們是否還擁有與城市文化對話的空間?

分享:

投稿者:馬世文(金融業)

走進一座城市,若想快速感受它的文化氛圍,你會選擇去哪裡?是繁華的購物中心,還是地標性的觀光景點?但其實,真正能讓人窺見一座城市靈魂的,往往是一間間靜靜佇立的書店,它們不只是書本的陳列架,而是文化的聚集地,是一個城市的靈魂角落。

實體書店有時候能夠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圖/馬世文攝)

在電子閱讀與數位化時代的浪潮下,實體書店的生存愈發艱難,商業租金高漲、讀者習慣轉變,讓許多獨立書店紛紛熄燈,連帶影響的不只是書籍銷售,而是整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但書店的價值,從來不只是一間販售書籍的商店,而是凝聚思想、對話與創意的文化據點,它連結著人與城市,提供一個靜下來思考、交流的空間。

以誠品書店為例,誠品不僅是購書的場所,更像是台灣的文化地標,它將閱讀與生活美學結合,透過展覽、講座、音樂表演等形式,讓書店成為一種跨界文化體驗。誠品敦南24小時書店曾是許多夜貓子的心靈避風港,這些空間不只是書架與書籍的集合,更是一個能讓人安靜思考、與知識相遇的場域。

誠品之所以受到人們珍惜,不僅在於它提供書籍,更在於它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場景,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像誠品這樣的書店,不僅僅是為了買書,更是為了留住這座城市的文化溫度,讓下一代仍然能在書店裡翻閱書頁,而不只是滑動螢幕。

因此,當我們談論書店的未來時,應該不只是單純計算銷售數字,而是思考它對城市文化的影響。政府是否能給予更多支持?企業是否能以品牌社會責任的角度,將書店納入文化資產的一環?消費者是否能以實際行動支持,不讓這些承載文化記憶的場所消失?

如果書店不再,只剩下冰冷的電子螢幕,那麼我們是否還能擁有與城市文化真正對話的空間?一座沒有書店的城市,會不會也少了一份思考的溫度?這不只是書店的問題,而是整座城市的文化命題。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從今天開始,走進一家書店,翻開一本書,讓這些文化據點不只是回憶,而能真正存續下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