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花東首例!74歲退休師打失智新藥 家人:只盼多快樂幾年

分享:

74歲游女士是退休老師,3年前開始出現不斷重複問問題的狀況,家人起初並未察覺異狀,直到游婦忘記回家的路、忘記家人、不敢出門,家人才驚覺求醫。今年六月失智症新藥上路,游婦伴同先生日前到羅東博愛醫院接受失智新藥治療,成為宜花東首例,游女士家人坦言,只希望媽媽重拾外出騎單車的生活樂趣,再多快樂過幾年。醫療的及早介入是失智症治療的關鍵,但對失智症患者的家庭來說,早期察覺與接受疾病往往是最難的部分。

74歲游女士(最左)在先生(最右)陪伴下9月份接受第一次失智症藥物施打,目前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同步進行。(圖/羅東博愛醫院)
74歲游女士(最左)在先生(最右)陪伴下9月份接受第一次失智症藥物施打,目前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同步進行。(圖/羅東博愛醫院)

游婦家人表示,因為一開始並不知道這樣的症狀是阿茲海默症,因此並未帶她就醫,游婦的記憶障礙持續1-2年,直到開始出現異常行為情形,才到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劉競雄醫師診間檢查。確診阿茲海默症後接受藥物治療,並到樂智據點參與社交活動與體適能訓練。

今年游婦的丈夫在電視新聞上得知失智症最新的治療方式後,與家人討論後決定鼓起勇氣一試,希望太太的病情能好轉、失智退化速度能延緩。他說,太太以前最喜歡到戶外騎自行車,但現在她對羅東街道已經「有點不熟」,變得不太敢出門。游婦的主要照顧者是先生,他最大的期望是看見太太恢復正常的生活,能夠自己出去運動、能夠做她以前喜歡做的事情。

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劉競雄醫師表示,一般失智症退化病程約8至10年,目前衛福部已核准兩款阿兹海默型失智症治療用藥,此類單株抗體藥物能清除腦中致病的類澱粉蛋白斑塊;臨床數據顯示,用藥18個月可延緩約5至7個月的認知功能退化,約等於減緩病程3成左右的惡化速度,為病人帶來全新希望。

失智症新藥「欣智樂」今年6月時首度於亞東醫院施打,圖為護理人員拿出藥劑準備施打。(圖/中央社)
失智症新藥「欣智樂」今年6月時首度於亞東醫院施打,圖為護理人員拿出藥劑準備施打。(圖/中央社)

治療藥物一般完整療程為18個月,依選用藥物的不同,可每兩週或每個月輸注一次,並定期安排大腦核磁共振檢查,監看是否有副作用產生,作為接續治療的參考。另外,每治療半年會追蹤神經心理測驗,並視情況在治療一年或一年半時追蹤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檢視類澱粉蛋白的清除程度及療效。

游婦於9月份接受第一次藥物施打,目前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同步進行,同時也調整生活型態,規律飲食、作息與適度運動,穩定情緒。

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照中心高志堅醫師提醒,藥物治療對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及輕度失智症的患者效果最佳,因此,一旦出現記憶下降或日常功能變化,務必儘速至神經內科評估、確診並討論治療,並同時評估生物標記與共病風險,擬定個別化計畫,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

「對於生病的人來說,最困難的部分在於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曾弘斌主任強調,「不願接受」正是拖延診斷與後續治療的主因,因此面對失智症,病人與家屬需要更多的勇氣與病識感,一起面對,並積極尋求醫療幫助。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