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兩成,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防治與照護成為重要課題。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游翔淄在國際失智症日前夕呼籲大眾重視失智症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

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數據顯示,65歲以上長輩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意即每百位長者中約有8人可能罹患失智症,且隨年齡增長,盛行率呈倍數上升,其中女性病人比例更高於男性。
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游翔淄表示:「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性疾病,會影響記憶、思考與執行功能,與正常老化的健忘不同。」他進一步解釋,正常老化的健忘是「想不起來,但經提醒後能想起」,而失智症病人則是「連提醒也無法回想,彷彿事情未曾發生過」。

游翔淄醫師指出,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類型,占比超過一半,其次為血管型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這些病程往往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有關。
為說明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游翔淄醫師分享了一位68歲失智症病人葉先生的案例。葉先生近年常出現忘記事務、反覆撕日曆的行為,且較以往易怒。在家屬察覺異常後陪同就醫,經認知功能測驗與腦部影像檢查,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經過藥物治療並配合日間照護與社區活動後,過去數年病情未見明顯惡化,仍可維持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除藥物治療,調整生活習慣同樣關鍵。」游翔淄醫師建議長輩應保持規律運動、維持社交參與、培養興趣愛好,並維持良好睡眠與生活作息,這些都有助於延緩認知退化。他也推薦採用地中海飲食,可降低因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共病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風險。
在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即將到來之際,游醫師呼籲大眾應多認識失智疾病,對病人保持同理心,消除誤解,並強調及早發現失智症的重要性,同時也期待能營造更多社會支持的友善環境,讓失智病人與家屬獲得更多溫暖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