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今(17)日召開法說會,公布第二季財報,不僅大賺3,982.7億元,寫下史上最強第二季紀錄,毛利率更優於預期、達58.6%,董事長魏哲家強調,AI動能還是十分強勁,先進封裝產能持續吃緊,正在全力滿足客戶需求。台積電法說會一向備受關注,堪稱全球半導體景氣的領先指標,針對市場關注的匯率與關稅影響,台積電法說會上透露哪些關鍵訊號?《工商時報》整理出五大亮點,帶你快速掌握最新布局與展望。

史上最強第二季 台積電大賺3,982.7億元
台積電(2330)17日公布2025年第二季財務報告,合併營收為9,338.8億元,台積電原預估第二季毛利率、營益率區間分別為57%-59%、47%-49%,實際結果為58.6%、49.6%,不僅毛利率達原先財測上緣,營益率更超標,單季稅後純益3982.7億元,年增6成,創下歷史新高,每股稅後純益(EPS)15.36元。
累計上半年營收1兆7,730.46億元,年增40%,毛利率58.7%,年增5.6個百分點,營益率49.1%,年增6.8個百分點,稅後純益7,598.37億元,年增60.5%,每股稅後純益(EPS)29.3元,也創同期高,整體表現優於外資預期。
台積電第二季7奈米及以下先進制程合計占晶圓總營收的74%,較上季度進一步提升。其中,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出貨量占晶圓總營收的24%,5奈米製程占36%,7奈米製程占14%。3奈米和5奈米制程合計占比達到60%,顯示客戶對最新一代晶片技術的需求持續強勁。
北美客戶營收占比從去年同期的65%激增至75%,中國大陸客戶占比從去年同期的16%降至9%。
此外,HPC業務的強勁增長,營收占比達60%,季增14%,主要受益於AI晶片需求的持續爆發;汽車業務季增30%;智慧手機業務的相對疲軟,雖然季增7%,但營收占比從去年同期的33%降至27%,反映了傳統消費電子市場的持續低迷。
至於第三季展望,台積電預估營收會落在9222億~9570億元,並預期長期毛利率維持在53%以上。台積電今年資本支出維持380-420億美元不變。與4月中旬法說會預估相當。
台幣升值、關稅變數衝擊?台積電展望曝光
然而,受到新台幣強升影響,台積電財測將第三季毛利率從58%~59%下修至55.5%~57.5%之間,加上美國廠持續擴張造成人力成本增加,董事長魏哲家坦言,在未來幾年可能會稀釋2%~3%的毛利率。
另外,台積電也預估第3季美元營收將達318億~330億美元,若以中間值計算將季增8%,台積電同時也將今年全年美元營收成長目標自原先的24%~26%,上修至約30%。
AI非常強勁!3奈米、5奈米先進製程需求暢旺
針對未來AI市場動能,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持續釋出正向訊號,表示AI需求仍十分強勁,先進封裝產能雖仍緊張,但公司正「Narrow the gap(縮小供需差距)」,全力滿足客戶需求。
魏哲家預估,2025年台積電營收將較2024年大幅成長30%,成長動能主要來自3奈米與5奈米先進製程需求暢旺,以及高效能運算(HPC)平台業務持續擴張。他指出,近期AI Token處理量激增,反映AI模型使用率與採用率大幅提升,帶動對高運算能力的需求,進一步推升先進製程晶片的需求。同時,「主權AI」崛起也成為另一項推力,使台積電對未來展望更具信心。
魏哲家曝先進製程進度!N2P、A16 接力登場
談到先進製程進度,魏哲家表示,目前 N2 和 A16 技術在滿足對高效能運算方面處於業界領先地位,幾乎所有創新者都與台積電合作。其中,N2 按計畫於 2025 年下半年量產,台積也將強化策略,推出 N2 系列延伸家族「N2P」,進一步提升性能和功耗,預期 2026 年下半年量產。魏哲家預計2奈米技術在其頭兩年內的新流片數量將高於3奈米和5奈米在各自頭兩年內的數量,這得益於智慧手機和HPC應用的推動。
至於 A16 的特色是結合超級電軌(SPR)技術,將於 2026 年下半年量產,適合具複雜訊號路徑和密集電源傳輸網絡的產品。
最後是 A14,將採用第二代奈米片電晶體結構,提供更優秀性能和功耗優勢,以應對日益成長的高效能運算需求。魏哲家表示,目前 A14 開發進度良好,零組件性能和良率改善均達到或超前計畫,預計於 2028 年進行量產計畫。
魏哲家指出,將繼續實施 A14強化策略,包括在 2029 年推出搭載超級電軌技術的供電版本。他也相信,A14 及其衍生產品將進一步擴大公司技術領先地位,使台積電能把握未來成長機會。
台積電擴大全球製造版圖 海外擴廠進度?
魏哲家強調,台積電海外擴產策略建立在「客戶需求」與「政府支持」兩大基礎上。美國部分,台積電將投資高達1,650億美元,打造6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與1座研發中心,形成完整AI供應鏈。首座4奈米晶圓廠已於2024年底量產、良率媲美台灣,第二座廠完工,第三座將導入2奈米與A16製程,未來3成以上先進製程產能將布局美國。
日本熊本首座廠已於2024年底投產、第二座預計年底動工;歐洲德勒斯登廠則在歐盟與德國政府支持下順利推進。
台灣仍為全球營運核心,未來將增建11座晶圓廠與4座封裝廠,並於新竹與高雄積極展開2奈米廠房建設,以支應結構性成長需求。(工商時報)
※更多工商時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