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攜手台中的逢甲大學,於4月19、20日舉辦為期2天的全民國防教育宣導活動,其中裝備陳展的新式野戰型救護車是首度正式對外公開。不過,相較於「陽春」的M997型悍馬救護車,醫療功能明顯提升的新式野戰型救護車,越野性能未來恐怕令人擔憂。

為了強化國軍的即時救護能力,國防部於2022年編列預算採購新型救護車,除了337輛城市型救護車之外,還包括耗資13.7億餘元、由常榮機械公司生產的219輛野戰型救護車,可用於戰場救援、傷患運送、災害防救任務。
國軍自2022年開始接收新式野戰型救護車,首批共24輛,接續2023年接收58輛、2024年接收41輛、2025年將接收31輛,預計2026年9月30日完成最後65輛的交貨。

新式野戰型救護車是以義大利IVECO公司的Daily貨車系列改裝而成,全長6.6公尺,寬2.5公尺,高3.3公尺,最大路速每小時100公里。車體採用數位叢林迷彩塗裝,兩側並配置折疊式紅十字標誌,車體後部的醫療艙內最多可同時搭載4具擔架,並即時監控4名傷患的生命徵象。
新式野戰型救護車車尾的2扇對開式後門下方,配置1具鋁製折疊梯,醫療艙右前側另設有1扇進出車門,下方也搭配1具側翻梯,提供人員進出。醫療艙的電力由24V鋰鐵電池模組供應,設有電力控制面板,並配備置頂式空調系統。

後部醫療艙的空間具備彈性調整功能,左、右各配備1組電動擔架系統,除了收折的裝備運載模式之外,可依任務需求轉換為擔架床模式,以載運4名重傷患,或是座椅模式,以搭載10名輕傷患,兼顧人員與器材運輸需求。
醫療艙內的生理監視器系統,包括4具多功能生理監視器(7吋彩色觸控螢幕)、1具生理監視器中央監控平台(10.5吋平板顯示器),能持續監控血氧濃度、脈搏與血壓,確保傷患在運送過程中狀態穩定,並可透過駕駛室的平板同步掌握個別狀況,提升醫療協處效率。
車上還有隨車的救護裝備,包含折疊式搬運椅、頭頸部固定器、可調式頸圈、塑膠長背板、抽氣式固定護木、軀幹固定器、捲式擔架、軟式擔架。
此外,新式野戰型救護車的駕駛室上方,配置車載型核生化正壓過濾系統,可有效阻隔救護車外的毒氣與危害物質,全面提升傷患與醫護人員安全防護。
國軍採購的新式野戰型救護車,應是用於取代現役的美製M997型悍馬救護車,不過兩種救護車的性能恐怕存在差異。首先,相較於車體全長5.2公尺、寬2.18公尺、高2.59公尺的悍馬救護車,可見新式野戰型救護車的重心較高,野外行駛的穩定度恐怕會受影響。
其次,新式野戰型救護車的醫療艙雖然提升人員舒適度,能提供傷患更好的照顧,但艙內的設備並非軍規設計,耐振度及耐操程度如何(例如生理監視模組經歷長期抖動後的功能),未來仍有待觀察。
最後,雖然新式野戰型救護車採用4輪傳動設計,但由商用貨車改裝而成的底盤、非越野車胎,顯然僅具備有限度的道路外行駛性能,與軍規悍馬救護車的越野能力應該無法相比。國軍過去用於取代M151型吉普車、部分悍馬車的輕型戰術輪車,就曾發生前軸軸殼托架斷裂狀況,而在野外崎嶇地形被困住更是時有所聞,未來新式野戰型救護車的越野行駛狀況恐怕也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