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不僅影響排便,更牽連心情、睡眠、專注力與社交自信,而真正解決之道不在於傳統觀念中的多喝水、多吃青菜,而是要關注腸道菌相健康,讓「好菌」吃到對的食物,才能根本改善便祕問題。

根據一篇發表於《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綜論研究,便祕的關鍵不僅是攝取多少纖維,更重要的是腸道內的菌群是否獲得適當營養。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全球約七分之一的人受功能性便祕困擾,背後常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
「腸道裡住著上百兆細菌,當壞菌比例升高、好菌吃不飽、活不久,腸道蠕動自然慢下來。」張家銘主任解釋,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越久,水分被吸收越多,就變得又硬又難排。他強調,若只靠瀉藥、灌腸、酵素飲來「通一次」,卻未從根本改善腸道生態,便祕問題將會反覆發生。
張家銘主任特別介紹了益生元(Prebiotics)的重要性,他說:「益生菌是好菌本尊,而益生元則是好菌吃的食物。」他指出,並非所有纖維都能作為益生元,只有能被腸道好菌發酵並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纖維,才具有調整菌相的效果。

短鏈脂肪酸在腸道健康中扮演關鍵角色,張家銘主任說明其功能包括促進蠕動、保護腸道黏膜、調節免疫系統,甚至透過腸腦軸影響情緒與壓力。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人便祕時整個人都悶悶不樂,而腸道順暢時心情也隨之好轉。
研究顯示,菊糖、果寡糖、半乳寡糖、乳果糖等益生元能幫助增加雙歧桿菌等有益菌,並改善排便習慣。張家銘主任指出,有些人便祕改善了,好菌卻沒有大幅增加,這表明益生元的作用機制相當複雜,「它不是靠刺激排便,而是透過菌相、生態、神經、免疫、腸腦軸多層次調整,讓腸道恢復本能。」
針對改善便祕,張家銘主任提出三項建議。首先是「把餐桌變成培養好菌的土壤」,每天攝取含益生元的食材,如洋蔥、蒜頭、香蕉、蘆筍、燕麥、地瓜、青蔬、菊苣根、毛豆、全穀等。「重點不是吃多,是吃天天有。」他強調。

其次,張家銘主任建議採取「腸道修復式」路線,而非追求立即通暢。「瀉藥像是叫腸子衝刺,益生元則像是讓腸子慢慢恢復體力和記憶。請給腸道時間練回正常蠕動。」他說。
最後,張家銘主任建議給自己三週時間觀察改變,包括排便頻率、糞便形狀、腹脹緊繃、心情睡眠等指標。「當您看到從三四天一次,變成一到兩天一次,形狀從硬石頭變得像香蕉狀,就是腸道在對您說:謝謝,我正在變好了。」
張家銘主任強調,便祕不是尷尬、不是沒救,更不是「體質就這樣」,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提醒人們關注長期被忽略的健康問題。他呼籲大眾溫柔對待腸道,「當腸道順了,人生自然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