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地院5日裁定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以7000萬元交保,賴清德總統6日出席律師節活動時意有所指表示,「行政干預司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此,《中時社論》指出,民眾黨批評賴總統不願意正視民進黨對司法改革的承諾跳票,甚至大走回頭路,而京華城案就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黨檢媒成為掌權者整肅異己的工具。

京華城案是不是弊案,留給司法審判論斷。但1年多來,檢方引爆司法人權爭議,部分證人在審理過程陸續指控遭檢方不正訊問,都重創司法公信,也讓北院在審訊關鍵證人和被告後,迅速裁定柯文哲交保,並特別說明檢方別再用「橘子」許芷瑜未到案做為羈押理由。
大法官釋字665號解釋指出,羈押僅能作為保全程序之最後手段,宜慎重為之。柯文哲在羈押滿1年後,法院該問的也問了,確實沒有再押人的理由,但檢方將上訴,高院會作何裁定,外界難以判定。而柯文哲曾受過交保、羈押反覆之間的煎熬,這回或許學乖了,先待在看守所靜觀其變,省得日後有其他變數。
不只柯文哲,包括大罷免連署偽文案,檢方全台押了上百人,不少人認罪換免押。但超思雞蛋案雷大雨小,檢察官高升調職前偵結,陳吉仲等5名官員卻是查無不法簽結,外界對於司法「辦藍不辦綠」的質疑始終沒有停過。第二波大罷免結束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喊話釋放柯文哲,以及涉罷免連署偽文案的國民黨黨工,賴總統當時的回應卻是司法獨立性必須尊重。
司法獨立的本意是要求獨立於政治權力關係之外運作,但長久以來政治人物輕蔑司法、踐踏司法已司空見慣。尤其制度設計讓司法官很難不受政治力干預,如法務部長手握人事大權、總統提名大法官組成的憲法法庭淪為第四審。所以,賴總統參加全國律師聯合會活動,把司法獨立當成台灣民主成就時,很顯然是不肯承認民進黨司法改革的失敗,更聽不進民眾對司改的批評。
回顧賴執政以來,除柯文哲案遭質疑行政干預司法,大罷免搜索收押在野黨工,及鄭文燦和林岱樺等重大矚目案都斑斑可考外,賴總統在兩度提名大法官的人選上,何嘗不是先政治後司法,甚至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否決其提名人選時,都稱尊重黨團,在民進黨的黨意高於民意下,把大法官鷹犬化,難道這就是賴總統眼中的司法獨立?
其次,行政機關過度濫權,也讓獨立機關不獨立。以中選會為例,主委李進勇辦理大罷免選務屢遭質疑未審先判,踐踏司法。而行政院長依規定要在8月提名6名中選會新委員人選送立法院,政院卻一再拖延,至今未提出新人選。在野黨當然質疑行政院將違法行政當日常,甚至可能以拖待變,在沒有繼任人選下,讓李進勇能繼續擔任,這根本是民主國家之恥,難道這也是賴總統口中的台灣民主成就?
行政濫權 打擊政治異己
再者,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過去濫用行政裁量動輒對不聽話的媒體開刀,法院多次批NCC濫權,NCC卻浪費公帑繼續上訴,反而對親綠媒體呼應民進黨打擊政治異己,刻意操作柯案、大罷免視而不見;而行政院拖了1年多才把委員名單送立院審議,完全無視民意機關的監督。
尤其,前NCC主委陳耀祥被控護航鏡電視涉瀆職案,背後牽涉民進黨派系勢力,北檢分案查了2年多沒結果,對照北檢查辦柯文哲及馬英九三中案鍥而不捨的積極動作,這如果是賴總統所說行政干預司法時代已過去,恐怕更是自欺欺人的謊話。
蔡英文任內司改被當成笑話,賴清德執政後,行政院一再衝撞立法院,把大法官當成政治工具,還企圖以大罷免翻盤,幸好人民眼睛雪亮,除了用民調顯示對司法信任屢創新低,也用選票表達不滿,期盼檢察官和法官們能夠覺醒,移開背後的政治黑手。
賴總統將關稅、大罷免,以及風災喻為民進黨當前執政的3隻「黑天鵝」,但從其在律師節談話來看,賴總統忽視司法獨立明顯遭到行政干預的現實狀況,才是未來真正的「灰犀牛」。賴總統就別再只想在同溫層取暖,一味藉法律教育民眾的「認知作戰」來改變民眾想法,不如先放開用政黨利益來提名大法官人選的思維,方能讓人民對司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