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眾今年9月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10點到16點」提案,一周內超過1萬人附議連署成案,教育部今(13)日回應評估後決定「維持現狀」,表示此等重大教育工程尚不宜貿然推動。

提案人在說明內容表示,希望將國高中生上課時間縮短、移除非必要多元課程後,能有效改善學生睡眠品質與時間,當學生有了充足睡眠,就能避免慢性睡眠剝奪導致學習效率大減或是增加憂鬱等,也可進行個人興趣探索,且國高中生已有能力自行通勤上下學,不必將上學時間配合家長上下班時間。
教育部說明,根據課綱規定,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課程規劃,學生在校上課每周35節,且已明定學生應修學分數及其畢業學分數,若延後上課時間到上午10點,每周將減少10小時授課時間,將造成學生無足夠時間學習所定內容及培養基本素養。
教育部進一步表示,若延後上課時間,依現行課程綱要節數規定,需延後1節課以上放學時間到16時30分以後,無法在建議的16時時間內進行課程安排,且將影響課間緩衝時間安排,未必有利於學生獲得適當休息時間。

教育部指出,根據地方制度法及課綱規定,國民中學學生在校作息及各項非學習節數活動,以及作息時間調整,為地方政府權責,實務上多由地方政府考量地方特性差異、交通狀況、學生安全及家長工作型態、接送需求等各項因素,訂定行政規範,教育部國教署在112年度調查各地方政府對於國民中學延後上學之意見,與114年10月28日諮詢會議地方政府所提意見一致,都是「維持現狀」。
教育部表示,本提案提出後引發熱議,贊成與反對的意見兩極化,此情況與109年類案評估情況相似,尤其在國中階段的上課時間調整,各界意見仍差異大,諮詢會議中各與會代表也指出課綱調整茲事體大,牽涉到家長上班及接送、學生安全、地區交通資源、學習品質與教育價值、家庭生活作息、學校作息及管理、教師授課時數等諸多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