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六十歲許女士在宮廟擔任會計超過三十年,長期以數鈔票為日常工作,幾年前曾因腕隧道症候群就醫,春節期間又因工作量暴增導致手指與手腕疼痛,診斷為「媽媽手」。

許女士回憶,春節期間宮廟香客眾多,善款湧入,點鈔工作量大增,偏偏點鈔機故障,只能連日以雙手一張張數鈔。她表示,手腕與大拇指疼痛日益加劇,服用止痛藥也無效,反而更加嚴重。
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張欽凱檢查後發現,患者雙手大拇指肌腱發炎,診斷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即俗稱的媽媽手,其他手指關節亦有發炎跡象,特別提醒手指與手腕已過度使用,需充分休息以免病情反覆。

張欽凱說明,「媽媽手」並非僅限於家庭主婦,美容美髮業、手搖飲店員、廚師及運動員等需反覆使用手部力量的職業,都是高風險族群。他指出,初期患者可透過冰敷與適度休息緩解症狀,但若疼痛持續則需進一步治療。考量許女士工作責任感強,無法短時間停工,醫師建議採用體外震波治療,先處理疼痛問題,再配合生活習慣調整。
張欽凱介紹,體外震波治療以低能量作用於患部,透過干擾神經傳導及促進身體釋放鎮痛物質,減輕慢性疼痛。同時,震波能量可分解肌腱內鈣化物,促進微血管生成與血液循環,幫助軟組織修復,此療法常用於足底筋膜炎、網球肘及五十肩等疾病,但不適合急性發炎、凝血功能異常或孕婦等特定族群。

許女士因在外地工作兼顧家庭,僅能間隔四周回診治療。進行到第六次療程時,疼痛已明顯減輕。張欽凱醫師表示,體外震波為自費項目,通常三至五天治療一次,療程次數視患部狀況而定。
治療後可能有輕微紅腫,冰敷即可緩解。許多患者在治療後能立即感受到疼痛減輕,療程結束後組織仍會持續修復數周。醫師也提醒,即使症狀改善,仍需注意日常生活姿勢,避免長時間重複使用同一肌肉與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