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結束,不少人出現「開學症候群」,包括脾氣暴躁、頭痛胸悶、焦慮失眠等身心反應。蘇柏文醫師表示,這雖非正式的精神科診斷,但確實反映了身心適應的壓力。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柏文指出,小學階段的孩子面對壓力的能力尚未成熟,當孩子出現焦躁不安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時,家長可以陪同孩子討論新學期目標,或透過準備新學期用品來轉移注意力。「準備新學期的小物、書包、文具,甚至設計一個簡單的迎接儀式,都能幫助孩子減少因未知帶來的不安,讓新學期成為值得期待的旅程。」
針對青春期孩子的調適,蘇主任建議家長避免採取強硬態度。「家長可以嘗試以對話方式表達自己對孩子情緒變化的困惑與擔憂,並以好奇心了解孩子如何看待開學。」他強調,這樣的互動不僅能減少衝突,也能幫助孩子逐步培養自律與心理成熟。

在教師群體方面,蘇柏文主任表示,臨床上常遇到教師因壓力求助。「教師最重要的是先認識自己抗拒開學的原因,可能來自繁重的工作量、學生狀況多變,或是家長帶來的壓力。」他建議教師應先學習自我照顧,並與同事互相支持、分享壓力,避免孤軍奮戰。
「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面對開學的不安,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循序漸進地調整生活節奏。」蘇柏文主任最後強調,適度表達、尋求支持都是提升心理韌性的方式,能幫助大家以更穩定的狀態迎接新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