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律師公會日前墾丁旅遊時,在五星級飯店疑似發生食品中毒事件,團員陸續出現腹瀉、嘔吐症狀。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顯示,2024年食品中毒案件及人數雙雙創新高。

根據食藥署資料,2024年食品中毒通報案件達一千七百五十件,患者人數高達九千零四十五人,其中約15%發生在自宅,超過七成案件發生在餐飲店。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王禔瀅指出:「比起諾羅病毒造成的食品中毒,要更重視及避免食物受到細菌性病原體的汙染。」
統計顯示,2024年造成最多人食品中毒的細菌是仙人掌桿菌,患者數達九百二十九人。王禔瀅表示:「仙人掌桿菌主要存在灰塵及土壤中,容易透過灰塵及昆蟲傳播,進而汙染食品。」
王禔瀅解釋,依照症狀可分為嘔吐型及腹瀉型,嘔吐型多與高澱粉質食品有關,潛伏期約半小時至六小時;腹瀉型則常見於香腸、醬汁等食品,潛伏期約六至十五小時。

針對另一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王禔瀅提醒:「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人類的咽喉、毛髮、皮膚、鼻黏膜上,尤其大量存在於化膿傷口,容易透過人體汙染到食物。」
為預防食品中毒,王禔瀅建議:「在料理時須戴衛生帽及口罩,身體有傷口、膿瘡、咽喉炎、溼疹者,不可從事食品製造調理的工作。」她強調,烹煮時須達攝氏七十度以上,烹煮完要避免在室溫下放置超過一小時,冷藏則需要低於攝氏七度保存。
對於外食族,王禔瀅提醒:「在外出飲食時一定要慎選安全衛生的餐廳,不購買及食用來路不明攤販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