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癌症病人在生命最後的階段都經歷過化學治療,不少家屬甚至會心痛地問:「是不是化療害死了我的家人?」對此,腫瘤科醫師吳教恩指出,其實化療的主要目標是緩解症狀及延長存活時間,而非完全治癒。並建議是否接受化療應尊重病患的自主意願。

腫瘤科醫師吳教恩近期在YouTube頻道分享化療相關議題,針對許多家屬認為「化療害死病人」的觀點提出專業看法。他表示,化學治療已有超過50年歷史,但對大多數癌症而言,化療的主要目標是緩解症狀及延長存活時間,像是減輕骨痛、呼吸困難,讓病人能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舒適,而非完全治癒。
吳教恩指出,早期由於缺乏標靶及免疫藥物,化療曾是唯一的治療選擇。然而,化療對大部分晚期癌症的治癒率相當低,僅對淋巴癌、生殖細胞瘤等特定癌症有顯著效果。根據早期資料,未經治療的晚期肺癌或胰臟癌患者平均存活期約3至4個月,接受化療後可延長至半年以上。
近年隨著標靶、免疫治療出現,吳教恩說,目前部分癌症的治癒機率已提升至2至3成,遠優於過去「痊癒機率近乎零」的情況。此外,透過多重藥物合併治療,化療的副作用也逐漸減輕,使癌症逐漸轉變為可長期控制的疾病。
針對是否接受化療的決定,吳教恩強調應尊重病患的自主意願。考量到化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以及其在症狀緩解與生存期延長上的效果,病患最好能在充分了解後自行決定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