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次數」看健康 每天1~2次慢性病風險低

分享:

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每日排便頻率不僅反映腸胃道健康,更與整體生理機能及慢性病風險息息相關。研究發現,維持每天排便1至2次的族群,在各項健康指標的表現最為理想,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明顯較低。

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每日排便頻率不僅反映腸胃道健康,更與整體生理機能及慢性病風險息息相關。(示意圖/Pixabay)
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每日排便頻率不僅反映腸胃道健康,更與整體生理機能及慢性病風險息息相關。(示意圖/Pixabay)

根據《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去年發表的研究,科研團隊針對排便頻率異常與腸道菌相、血液代謝物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深入探討。研究團隊蒐集了大量健康成年人的生物數據,包含腸道微生物、血液代謝物,以及飲食與生活習慣等多項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排便異常者的血液中含有較高濃度的腸道細菌產生毒素,其中最受關注的是3-indoxyl sulfate(簡稱3-IS)。這種物質不僅與腎功能衰退有關,還可能引發體內發炎反應。

便秘患者的血液中3-IS濃度明顯偏高,這種情況可能加重腎臟負荷。(示意圖/Pixabay)
便秘患者的血液中3-IS濃度明顯偏高,這種情況可能加重腎臟負荷。(示意圖/Pixabay)

研究人員指出,當腸道排便功能失調時,腸道菌群會改變其代謝模式,從有益的膳食纖維發酵作用轉向較具危害性的蛋白質分解代謝,進而產生毒素及有害物質。這些變化除了破壞腸道環境,更會透過血液循環系統影響心臟、肝臟及腎臟等重要器官的運作。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研究發現便秘患者的血液中3-IS濃度明顯偏高,這種情況可能加重腎臟負荷,並可能成為慢性腎病或老化相關疾病的潛在風險因子。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