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人工智慧熱潮被一層層交易與投資推向高峰,但「泡沫」疑慮也愈演愈烈。本週OpenAI開發者日(DevDay)上,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罕見正面回應記者提問,承認「人工智慧的許多部分確實有點泡沫化」。他直言投資人難免會做出錯誤判斷,不少新創恐怕只是拿到一大筆資金後最終失敗,但強調在OpenAI「發生的是真實的事」。

根據《BBC》報導,從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到摩根大通(JP Morgan)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近來都警告人工智慧市場存在泡沫風險。
戴蒙表示,大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應該抱持更高警覺」。同一時間,在矽谷電腦歷史博物館(Computer History Museum)的座談會上,資深AI創業者卡普蘭(Jerry Kaplan)回憶自己歷經四次泡沫,直言這一回規模比網際網路時代更龐大;若泡沫破裂,拖累的將不只是AI產業,而是整體經濟。
史丹佛商學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阿德馬蒂(Anat Admati)提醒,泡沫往往要在崩潰後才能確定,「很難在當下精準定時」。市場數據顯示,AI相關企業已貢獻美股今年約80%的漲幅;研究機構Gartner預估,全球AI支出在2025年底前可能達到1.5兆美元(1.1兆英鎊)。
身處風暴中心的OpenAI近月連番宣布巨額交易,上月與晶片巨頭輝達(Nvidia)簽下1000億美元協議,以其先進晶片建構資料中心;幾天前又宣布向AMD採購數十億美元設備,甚至可能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之一。此外,微軟(Microsoft)、甲骨文(Oracle)與日本軟銀(SoftBank)都在OpenAI的資金網中扮演要角;甲骨文更參與資助德州阿比林(Abilene,Texas)的「星門」(Stargate)資料中心計畫。
這些複雜的融資安排,被矽谷觀察人士批評為「循環融資」或「供應商融資」,也就是供應商投資客戶,客戶再回頭大量採購產品,進一步推高需求。
阿特曼承認這些貸款前所未見,但反駁稱OpenAI的營收成長同樣史無前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OpenAI至今仍未實現獲利。有人甚至聯想到過去加拿大電信巨擘諾特爾(Nortel)的失敗案例:該公司透過貸款扶持客戶,最終反而加速自身崩潰。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則替此類交易辯護,他認為OpenAI沒有義務用輝達投資的錢再購買輝達產品,合作重點在於「扶植整個生態系統」。
但卡普蘭警告,過熱跡象已現:許多公司宣布的計畫遠超過其資本能力,散戶則爭相追逐AI概念股。本週AMD股價飆升,被視為投資人試圖分享ChatGPT熱潮的明顯信號。
更令人憂心的是基礎建設風險。卡普蘭指出,在偏遠沙漠地帶大規模興建資料中心,最終可能因缺乏責任承擔而成為環境災難。即便如此,部分業內人士仍認為過度投資未必全然是壞事。Hugging Face產品主管傑夫.布迪耶(Jeff Boudier)表示,正如網際網路在電信產業過度投資的「灰燼」上誕生,AI基礎設施的超額建設或許帶來金融風險,但也可能孕育新產品與新體驗。(CTWANT)
【更多CTWANT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