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五角大廈兩年前啟動的「複製者計畫」(Replicator),近期將這個計畫轉交給特種作戰司令部新設的「國防自主作戰小組」(DAWG),希望透過更集中的指揮和資源分配,快速補足缺口。旅美學者翁履中示警,因為AI戰爭的成本降低,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可不減反升。

翁履中透過臉書,以「美國軍方衝刺 AI 戰略佈局,戰場規則可能將被改寫」為題發文,指《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五角大廈兩年前啟動的「複製者計畫」(Replicator),原本目標是在 2025 年前部署數千套空基、陸基和海基的低成本自主無人系統,作為未來與中國衝突的關鍵戰力。這項計畫投入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資金,但由於軟體整合不順、設備可靠度不足、成本高昂以及生產進度延遲,計畫推進並不順利。
為了加速執行,五角大廈近期將這個計畫轉交給特種作戰司令部新設的「國防自主作戰小組」(DAWG),希望透過更集中的指揮和資源分配,快速補足缺口。這也反映出華府內部對於現有進度的不滿,畢竟外界預估中國大陸最快 2027 年可能對台灣採取行動,美國必須盡快備戰。
與此同時,美國也透過與民間企業合作,推動 AI 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包括與 Scale AI 簽署 1 億美元合約,協助處理國防部數據,並與 Palantir、IBM 等公司擴大合作,將 AI 平台與雲端系統導入軍事決策。
翁履中表示,換句話說,美國正在嘗試用 AI 與自主武器「重新定義」戰爭規則,並將產業、科技和軍費緊密結合起來。
翁履中研析,《華爾街日報》週末的這篇獨家報導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應該不意外,AI 時代,戰爭不可能再沒有 AI 元素。美國國防部的做法非常直接:先大規模採購,邊用邊修,寧願冒著失敗和浪費的風險,也要確保在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前,手上有足夠的無人武器庫存。這種策略聽起來粗糙,但它揭示了一個關鍵:在美中軍事競爭中,美國在面對解放軍追趕的反制作為,目前看來是押注在美國仍有優勢的 AI 整合與自主作戰系統。

翁履中研判,對產業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軍工科技拉力。從這個角度來看,AI 軍備競賽很可能像冷戰時期的太空科技一樣,最終帶動整個產業升級。
然而,這也帶來三個值得警惕的現象:第一,技術不成熟卻先行部署,可能造成誤判或無法控制的戰場後果。第二,軍事與產業界線模糊。第三,美國戰略收縮的現實。
翁履中認為,川普政府已多次暗示,美國關注的是「能守住的西半球」,其他地區雖口頭聲援,實際投入卻有限。AI 軍備競賽更像是確保美國本土和戰略要地的安全,而非全面護航盟友。
不過,翁履中示警,對台灣來說,有兩個層面的提醒。第一,台灣的科技產業在 AI 軍工鏈條中可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這確實能帶給台灣科技產業不少新機會,但當然也伴隨風險。
第二,更現實的問題是:AI 無人武器已經不只是新聞上的概念,而是未來幾年可能直接出現在台灣周邊的現實。換句話說,因為AI戰爭的成本降低,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可不減反升,因此更應該理解,安全不能單純寄託在一批批更先進的武器上。
翁履中認為,真正能避免台灣成為下一個衝突點,不是也不該只有武器,而是降低敵意、重建能跨越兩岸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