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體系再傳抗藥性警訊。最新監測顯示,具碳青黴烯抗藥性的腸桿菌科(CRE)感染在2019年至2023年間持續上升,其中帶有「碳青黴烯酶」的菌株更快速蔓延,院內個案明顯增加。

根據刊登於《內科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以及《Axios》與《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報導,美國整體CRE感染率已從2019年的每10萬人不到2例,增至2023年的每10萬人超過3例,約上升69%。
在29個州納入回報與送驗制度下,檢測到多種「碳青黴烯酶」基因流行,其中編碼「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酶」(NDM)的菌株增幅最為驚人,相關感染在4年間攀升達461%。
研究作者之一的蘭金(Danielle Rankin)指出,這類NDM-CRE特別容易沿著呼吸器、導尿管與靜脈導管等醫療器材傳播,因此快速檢測與隔離患者至關重要。

前CDC主任佛里登(Tom Frieden)曾將CRE形容為「三重威脅」:其一是死亡率高,其二是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其三是抗藥基因可輕易轉移至其他細菌。
根據CDC資料,僅在2020年,CRE就在美國造成約12,700例感染與1,100人死亡。研究團隊指出,雖然CRE仍以醫院感染為主,但上升趨勢已遍及全美各大區域;傳播途徑包括手部接觸不潔、傷口或糞便污染,以及醫療器材表面殘留。一旦檢測不足或通報延遲,往往錯失及早用藥與控制感染的關鍵時機。

研究共分析5種主要的碳青黴烯酶基因,其中以NDM擴張速度最快。蘭金表示,目前對NDM相關菌株有效的藥物多需透過靜脈注射,缺乏口服替代方案;若未來社區感染升溫,將迫使更多患者因常見感染而必須住院。研究團隊並指出,抗藥性基因可藉由可動性遺傳元件在不同細菌間傳遞,加速出現多重抗藥的「超級細菌」。
CDC提醒,最易受威脅的族群是住院並使用器材的患者。醫療院所必須強化手部衛生、環境與設備的消毒,並導入能辨識「碳青黴烯酶」的專門檢測,以便及早給藥與隔離。CDC同時強調,CRE可藉由接觸髒手或受污染器材迅速擴散,院內若任何一環節延誤,都可能放大群聚風險。(CTWANT)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美國抗藥性腸桿菌感染激增「4年增69%」 專家憂未來「常見感染也得住院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