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火災中真正奪命的並非火焰本身,而是「煙囪效應」造成的有毒煙霧快速擴散,煙霧中的一氧化碳與氰化氫等毒氣,加上熱衝擊、視線受阻及恐慌心理,能在短短3分鐘內使人喪失逃生能力。

重症黃軒醫師在社群平台發文詳細解釋了火災中的「煙囪效應」,指出大樓火災時熱煙會以每秒2至5公尺的速度往上衝,使樓梯間與電梯井形同巨型煙囪。「樓層越高反而越危險,」黃醫師強調,這使得高樓住戶面臨更大風險。
黃軒醫師說明,火災中最致命的不是黑煙,而是其中的毒氣成分。一氧化碳會搶走血紅素,使人體即使在有氧環境中也感到窒息;而塑膠燃燒產生的氰化氫則會使細胞瞬間無法利用氧氣。數據顯示,80至90%的火災死亡者血中同時檢出這兩種毒素。
「熱衝擊比燒傷更快奪命,」黃軒醫師指出,吸入60度高溫空氣僅需1分鐘就會導致昏迷,而150度的熱空氣甚至能在兩口氣內損壞呼吸道。火場中天花板溫度可達700度,即使地面僅40度,也足以致命,因此必須貼地爬行。

火場中的濃煙還會在2分鐘內使人完全迷失方向。研究顯示,約70%的人在慌亂中會不自覺地往火源方向逃跑。黃軒醫師解釋,這並非因為判斷力不足,而是人在極度恐懼下的生理反應,導致大腦「短路」,做出跑進廁所、跳樓或返回取物等致命決定。
黃軒醫師特別提醒民眾避免常見的致命誤區,包括使用電梯、未關防火門、忽視閃燃風險等。他強調,樓梯間雖然被視為逃生通道,但同樣可能成為煙道,不一定安全。
針對火災逃生,黃軒醫師提出三大救命原則:避免吸煙是首要原則,而貼地爬行和使用濕毛巾只能延緩數十秒;關門最為重要,可阻擋煙與熱5至20分鐘;若無法逃出,應選擇原地密閉,在避難層或防煙室等待救援,比盲目逃跑更安全。